作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曾為炸翻清廷而遠渡重洋學習化學;作為海外同盟會大本營東京總部的活躍分子,他的資助成就了蔣介石的人生轉折點;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他撰擬了就職演講稿;作為辛亥革命的元老之一,他曾發表連載社論,率先揭露了袁世凱陰謀篡國的卑劣行徑。他就是任鴻雋。
片頭:百年辛亥:孫中山秘書任鴻雋 改變蔣介石揭露袁世凱
解說詞:1904年,18歲的任鴻雋在重慶巴縣成千上萬的童生中以第三名的成績考取了秀才。但他迅速地跳下了清朝科舉制度的末班車,兩年后來到上海,進入堪稱革命黨人大本營的中國公學大學學習。校園里常有諸如章太炎、秋瑾等“革命明星”的身影出沒,任鴻雋一進校就受到新思潮的感染,剪掉了拖在后背的長辮子。在風起云涌的新學中,任鴻雋與中國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同學如胡適、朱芾煌、但懋辛等一道探討國事,思考中國的未來。中國公學畢業后,任鴻雋帶著萌發的革命思想東渡日本留學。
同期聲:(重慶歷史名人館 館長 曾建偉:他到了日本,就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當時為了暴力推翻清王朝都是使用炸彈去制造暴力事件,那么很多革命黨人在制造炸藥的過程中,由于不懂制造原理,致使炸藥爆炸,自己受傷,所以任鴻雋看到這種現象,就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選修的是化學專業,目的就是要很好地制造炸彈,支援國內的革命斗爭。)
解說詞:正如后來任鴻雋在《五十自述》所說,當時“一切為革命二字所支配”。辛亥革命前夕,在東京同盟會總部十分活躍的任鴻雋,擔任同盟會四川分會會長、書記等職。除了炸彈,任鴻雋還擅長配送另一種軍火,那就是革命言論。黃花崗起義前,任鴻雋將自己擬撰的革命文告油印成大量傳單,又連夜刻制了“中華民國軍政府”的大紅印加蓋在印好的傳單上,在革命黨人最活躍、最集中的長江沿線散發,言辭激烈,在海內外引起極大反響。不僅如此,任鴻雋還負責配送人才,在海外同盟會大本營東京總部,資助一批又一批的革命黨人回國,投身革命。任鴻雋后來在《五十自述》中寫道:“由總會資助留東同志歸國者若干人,皆吾為之經紀。”
同期聲:(任鴻雋侄孫 任爾寧:當時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的蔣介石和張群,想投入革命陣營,當然自然就到同盟會總部,任鴻雋跟他們交談以后,感覺是兩個熱血青年,所以給他們每個1000塊錢,派往上海,這樣就成了蔣介石人生道路的一個重大轉折。如果當時把他留下來或者沒同意,情況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
解說詞:1911年11月初,武昌首義成功后,在海外同盟會大本營東京總部負責革命籌備工作的任鴻雋由東京回國到上海,他自述中寫到“歸國投軍之舉,尤平生未有之樂事也。”不久,孫中山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定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職,成立臨時政府。
同期聲:(任鴻雋侄孫 任爾寧:所以在1911年12月31日,他就隨同孫中山,從上海坐花車到了南京。孫中山就職是在1912年元旦的凌晨,因為當時很緊迫,他為孫中山擬就這個就職演講稿。)
同期聲:(重慶歷史名人館 館長 曾建偉: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任鴻雋就是在總統府秘書處當秘書官,主要負責為總統起草一些文告。同時也協助處理一些日常工作、日常事務。)
解說詞:任鴻雋在總統府就職的三個月期間,他“除撰擬文告外,時亦參與總務處理”,孫中山就任時的《告前方將士文》、《咨參議會文》、《祭明孝陵文》等文告皆出自任鴻雋手筆,孫中山先生親切地稱呼任鴻雋為“巴縣人”。
同期聲:(任鴻雋侄孫 任爾寧:我去上海探親,看望陳衡哲(任鴻雋之妻),陳衡哲跟我談起,她有兩次隨著任鴻雋到上海孫中山的寓所里去見孫中山,她就在一邊聽著孫中山和任鴻雋每次都是四、五個小時的長談。今年5月份,臺灣國父紀念館,他的編審,叫李康成,李康成先生很激動地給我打電話,他們經過了大概半年多的查閱,感覺任鴻雋是孫中山身邊最親密的朋友之一,他和孫中山長達十多年的交情。)
解說詞:三個多月之后,南北議和告成,袁世凱出任臨時總統。任鴻雋對袁世凱當政,心灰意冷,就和當時包括蔡元培、吳玉章在內的30多個社會名士,簽署了“六不會”,聲明不會在袁府內做官。另一方面,任鴻雋在天津擔任同盟會機關報《民意報》總編時以筆為刀,揭露袁世凱在南北議和時的運作內幕。
同期聲:(重慶歷史名人館 館長 曾建偉:任鴻雋擔任主編期間,任鴻雋根據原來袁世凱的秘書朱芾煌寫的日記,在民意報發表,這篇文章就揭露了袁世凱如何耍用卑鄙伎倆,陰謀篡奪了總統職務的一個過程,任鴻雋第一個揭露了袁世凱篡國的卑劣行徑。)
同期聲:(任鴻雋侄孫 任爾寧:他就在民意報作為總編,就擬定了一個連載文章,就叫《共和建設別記》,每一天在《民意報》進行連載,這樣這個連載還不到一半,袁世凱已經氣得下不了臺了,所以就迫使《民意報》停刊。)
解說詞:后經孫中山從中調和,《民意報》才得以復刊。1913年,任鴻雋踏上了留美求學之路,這時候,他的求學目的已經不再是為了制造炸彈繼續革命,而是為了興盛國家的化學工業。對比中西差距,他認識到中國最缺“科學”,而國民黨政府不重視科技,只“委之于少數人的熱心倡導,自生自滅”。因此任鴻雋在留學生中發起“科學救國”運動,并創辦了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志——《科學》月刊以及中國最早綜合性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發明大王愛迪生還曾因《科學》雜志的問世而發出了“偉大中華民族在覺醒”的感慨。
1918年任鴻雋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回國以后,就開始了在近代中國的科學拓荒事業,率先擎起了將“民主”與“科學”并舉的現代化旗幟,成為中國在新文化運動驚雷乍響之前悄然綻放的第一枝報春花。任鴻雋還著述《科學概論》一書,使得“科學”一詞,在1897年由康有為把日文漢字轉變為中國文字之后才得以正名。
從1920年起,任鴻雋先后歷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教育部門要職,共撰寫論文、專著和譯著300多部,他一生致力于推進現代科學在中國“從無到有”的進程,被公認為中國科學的拓荒者和開路人。1961年,任鴻雋帶著“科學救國”的夢想,在上海與世長辭。
片尾:
制片人:陳 曉 王玉平
編 導:李思潔
攝 像:劉 祎
配 音:陳虎龍
制 作:李思潔
監 制:呂振亞 余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