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上半葉,西方列強咄咄逼人地出現在清帝國的沿?诎,封建大一統的中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兩次鴉片戰爭到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再到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中國或輸在戰場上或輸在談判桌上。不論是維護統治的需要,還是出于對民族危亡的擔憂,清王朝自上而下有見識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以圖自強,屢戰屢敗,外邦的堅船利炮自然成為學習首選。特別是在甲午戰敗之后,這種想法迫切轉化為行動,于是,一支新的軍隊產生了。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員 李學通)甲午戰爭中國敗于日本,當時對中國人的這種精神的刺激非常大,以前中國認為日本一直是等于是蕞爾小邦。中國人一直是瞧不起倭寇的這么認識,但是甲午戰敗之后確實對中國上上下下非常大的刺激,實際上大家就認為舊的軍隊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戰爭,已經無法保衛國家了,所謂痛失,我覺得是痛定思痛,清朝就是朝廷從上到下,都決定要訓練和編練一支新的軍隊,就是現代化的軍隊,適應現代戰爭的軍隊,如果說清末新軍就是應該從甲午戰爭之后開始。
解說:甲午戰后,打破原有的窠臼另練新軍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1894年底,前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受命,在天津練就新軍10營,共4750人,號稱“定武軍”。然而僅僅一年胡燏棻便被調走,剛剛訓練得有些起色的軍隊改由前駐朝鮮商務監督袁世凱接手。 袁世凱上任后,“定武軍”改稱“新建陸軍”, 并將官兵數量擴充至7300人,這次清末歷史上重大的軍隊改革,讓天津小站這個不為外界知曉的地方,因此被歐美世界地圖普遍標記。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員 李學通)真正的小站練兵是從1895年袁世凱接手開始的。袁世凱請了很多人,請了德國的顧問,翻譯了德國的相關的軍隊的制度,軍隊訓練的這種教材,等等。然后編制了一套他的新軍的章程。實際上中國真正的所謂新軍是從這開始的,1895年袁世凱在小站開始練定武軍。
解說:1898年戊戌變法運動期間,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一同隸屬于直隸總督榮祿之下,并稱北洋三軍。隨著京師的練兵動作,南方各省也開始編練新軍,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江南創設“自強軍”,計13營,聘請德國教習,槍械、兵法均仿照歐洲,又在湖北練洋槍隊兩營,并將此種制度向各省推廣。然而清政府圖強的舉措卻并沒有因為新軍的出現而立竿見影。當日歷翻到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讓已經有些規模的北洋軍遭到了近乎毀滅的打擊。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員 李學通)1899年的時候,就是我們講的榮祿對北方的軍隊進行一次大的整編,建武衛軍,他(袁世凱)這支新建陸軍之后改為武衛右軍,武衛右軍后來袁世凱做山東巡撫,這支軍隊就隨著他到了山東,所以就是躲過了八國聯軍這場災難,因為八國聯軍攻打天津,攻打北京,當時守衛京津這一塊地區的這個武衛軍幾乎全軍覆沒,董福祥和聶士成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這樣袁世凱這支唯一的武衛右軍在山東,所以躲過了這場滅頂之災。
解說:在這場被后世稱為“庚子之變”的動蕩中,慈禧太后倉皇西逃。1901年,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出人意料地發出了一道諭旨。諭旨當中宣布,朝廷將實施新政。在這次新政中,訓練新軍成為重要內容。
解說:1901年,袁世凱初創北洋六鎮新軍,共7萬余人。段祺瑞、王士珍等人都在各鎮任職。1905年的10月,在直隸(即今河北省)的河間,袁世凱訓練的北洋新軍在這里進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作為袁世凱創建的新式軍隊,北洋新軍軍紀嚴明,戰斗有力,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武裝。它不僅打破了傳統的舊式軍隊的一貫作風,還從作戰的角度在軍隊編制上有了新的方式。
采訪:(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歷史系 副教授 戚學民)清政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原來的軍隊沒有固定的后勤,現代化的軍備都看后勤很重要,所以到了異地之后,軍給,往往就是它補給取決于當地,軍隊沒有獨立的后勤系統,這樣就會帶來軍紀的敗壞,他們要掠奪,要搶奪,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就是原來當時在那抱怨,說軍隊到異地之后部隊軍紀都很敗壞,他(袁世凱)仿照西方的軍隊建立一個具體的后勤制度,通過后勤來加以補給,所以軍紀就得到了保證,這是個明顯的具有現代化的,帶有近代意義的一支軍隊。袁世凱這支部隊呢,它是基本上仿造了西方的軍制,它有專業的軍種,比如說有步兵,炮兵,以及輜重兵,就是今天的工兵部隊,還有工兵部隊,工程兵,它是仿造西方一個專業的兵種,當然還有步兵,按照軍種、兵種分開,然后它的構成編練的方式也是仿造。比如說它雖然名字叫協,協就相當于旅,清政府練鎮,鎮就相當于軍或者是師,整編師,準備在全國練36鎮,36個師。最后呢在北方最后練成的集中的是北洋六鎮,就是袁世凱的這支部隊最為完整。
解說:1911年武昌起義之前,清政府原定編練的36鎮新軍已編成14鎮、18個混成協、4個標、1個禁衛軍。南方新軍以張之洞的湖北新軍為代表,也發展的初具規模,包括一鎮與一個混成協,約1萬7千人。湖廣總督張之洞還十分注重軍事人才培養,建立了許多軍事學堂和訓練班。
解說:這是一組新軍在訓練時的照片,照片中的新軍在完成各項技術動作,破天荒地我們找不到辮子,這是當時練兵學習西方較為徹底的表現,清廷統治者對此也并未深究。我們還可以看到,在他們的身上除了武器裝備之外,新軍的軍服也已經十分西化,與清政府以往的軍隊相比,新軍的軍服顯然更適合作戰的需要。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員 李學通)其實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的時候已經對軍服提出改革了,要求以前那種寬袍大袖的,那種服裝完全不適應,他就完全要推翻,要求袖子要窄,要合體,要便于訓練和作戰,從實戰要求出發,包括軍裝以前都是那種大肥褲子,所謂那種免襠褲,這個完全改成西式的了,包括服裝以前都是中國式的扣子,現在都改成西式的了,所以服裝有一個大的變化。
解說:有了后勤保障,嚴明的軍紀,還要有強有力的裝備。于是一大批德國進口的新式武器裝備成為這支現代化軍隊作戰的有力保障。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新的裝備,新的制度使這支軍隊在一系列新事物的包裝下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軍。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員 李學通)新軍的所謂新,我覺得就是訓練制度完全采用德國的訓練制度,幾乎等于是照搬德國的方法,然后武器裝備也完全是從德國進口的,當然中國開始漢陽兵工廠等等,也開始進行現代的武器的生產,但是他們一般都是仿制的,那時候基本都是仿制德國的。
解說:換了新軍裝,有了新裝備,新軍的力量也日漸強大,然而這支清政府寄予厚望,希望能夠力挽狂瀾的軍隊卻在發生著令他們始料未及的變化。北方的軍隊在袁世凱精心的訓練下,便是“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了。而在革命形勢風起云涌的南方,革命黨人對新軍的思想滲透,使官兵們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尤其是駐守湖北的新軍,革命意志尤為堅定。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員 李學通)湖北新軍當兵的這些人很多的都不是純樸的農民,不是從農民來的,很多人是小知識分子,城市的小知識分子,很多人是比如以前做過秀才,念過書,但是科舉制度取消之后,他們就沒有沿著科舉升官發財,沒有這條路了,但是他們有一定的知識,然后就投入新軍,當兵。另外還有一個,因為他們是知識分子嘛,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識,新的學問,新的思想,對于世界的情況,或者對這個世界發展的潮流可能更了解一些,而且就是革命黨人,就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非常重視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對他們進行宣傳,進行鼓動,所以這個湖北新軍確實是與北洋軍還是有很大不同
解說:新軍作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種軍制,原是清廷用來鞏固維持統治地位的,但光靠一支新式軍隊并沒有來拯救一個走向末路的帝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支原本被清廷用來加強統治的新軍,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統治的主力。
解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以湖北新軍為主的革命軍率先向清廷統治發難,取得成功。其后各省新軍紛紛響應,清帝國土崩瓦解。中國沿襲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終結,從此走向共和。
編導:閆欣雨 攝像: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