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平臺
這兩年間,就在上海、南京、長沙等地陸續出現專門的無性婚姻介紹所的同時,一家專門針對無性人群的交友網站也開始進入這個人群的視野。
這個明確叫作“無性婚姻網”(www.wx920.com)的網站,原本是創始人林海(化名)送給自己一位好朋友的禮物,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竟然成為國內第一大無性交友網。
林海今年35歲,廣西柳州人,任職于管理咨詢行業。每周奔波于全國各地的客戶之間,過著“空中飛人”的生活。林海有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因為一次工傷意外喪失了性能力,周圍的朋友紛紛結婚生子,而那位朋友依然一人孤獨地生活。在平常的工作中,周圍的同事并不知道這個人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悲劇,但是作為好朋友,林海總能看到這位好友脫下面具后的狀態。“我覺得他挺可憐的,精神委靡,挺消沉的。”林海說。
偶然的一次機會,林海在網絡上看到“無性婚姻”這個詞語,當時就覺得這樣的生活可能會很適合自己的那位朋友。因為自己一直對制作網站很感興趣,林海決定制作一個這樣的網站,在那位朋友生日的當天給他一個驚喜。
籌備工作從2005年元月開始,一直到5月份正式上線。那位朋友的生日當天,林海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他當時特感動。”林海笑著說。那位朋友成了這家網站的第一位會員。“我替他注冊的,我把他的信息資料和照片都發上去了。他是重點推薦的對象。”林海說。一個月后,林海的這位朋友找到了一個深圳的女孩,現在兩人已經結婚。
這個網站創立之初,林海對這個群體幾乎沒有太深的了解。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從網站上線,每天都有新會員加入,到現在已經擁有會員23700多人,其中已經有2800多人通過這個網站找到了另一半。
最初的半年多時間,網站全都由林海自己打理,從搜集相關新聞到審核會員身份,全部業余時間都被這個網站擠占。從2006年開始,林海召集志愿者。到現在大約有10個志愿者長期為這個網站義務工作。
無性婚姻網的信息量很大,除了各地相關的新聞和信息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交友平臺。所有注冊會員都必須經過管理員人工審核。如果發現個人資料不真實,就會被拒絕注冊。會員的照片和聯系方式,只有會員內部才可以看到,無須實名注冊,更無須提供身份證件號碼。基于這樣的隱私保護,這家網站得到了這個人群的信任。
在網上,林海把這個人群的交友分為兩類,一類叫做無性婚姻,另一類叫做形式婚姻。前者針對性生理或者心理有問題的人群,后者針對同性戀人群。“無性婚姻只是雙方因為自身的原因沒有性行為,但是要付出感情。形式婚姻主要是針對同性戀人群在形式上有個結合,以避免社會壓力。”
到目前為止,這個網站仍然是非商業性的公益性質。因為訪問量很大,所以一直使用獨立服務器,每年的運營費用大約在一萬多元。這筆資金大多由林海個人支付。“我做咨詢這行,收入夠我生活了。網站的這些錢也負擔得起。現在有一些在我們網站成功找到伴侶的朋友自愿捐助一些資金,我就把這些錢再投入到網站當中,基本每年有兩千多塊吧。”林海說,“有一些醫院和保健品找到我們想做廣告。我擔心騙子太多,所以都拒絕了。”
網站開設之初,林海一直瞞著家人和朋友,一方面擔心無法讓家人理解自己這種“不務正業”的做法,另外也擔心朋友和同事知道后對自己有所猜疑從而影響工作。現在,家人已經基本支持他的做法,而對于同事仍然隱瞞。
林海說,“我也不想把這個網站商業化,那樣會影響我現在的工作。我覺得現在這樣的形式很好。”
無性群體的難言之隱
“無性婚姻”這個詞語,在西方早已不是新鮮的概念,但是這個群體無論在哪個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屬于邊緣。不同的是,在西方,“無性婚姻”者不只是那些在性生理上有障礙的人群。
加拿大安大略省布羅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東尼·博蓋爾特,在分析了英國一份針對1.8萬人進行的性習慣調查后,撰文指出,有1%的人同意這樣的觀點:在性方面,我對任何人都沒興趣。這個群體自稱“無性族”,并把字母“A”(無性的,asexual一詞的首字母)作為自己的符號。他們在自己的圈子里努力地維護著自己的生活權利。在這個群體中,有的是想回歸到柏拉圖式的愛情之中,尋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有的是因為恐懼艾滋病,放棄了對性的需要。
在中國,選擇“無性婚姻”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因為生理和心理的疾病或者障礙,是一種被動的選擇。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員王震宇說,“上世紀90年代,我在日本聽說了‘無性婚姻’,但是他們和我國還不一樣,我們更多的是因為疾病。因為這個領域太私秘,我國幾乎沒有專家專門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在林海的無性婚姻網上,有一個“真情告白”的版塊,里面有幾千條留言和征友啟事。它們幾乎囊括了絕大多數選擇無性婚姻的原因:先天疾病,后天外傷或者藥物致殘,感情受到傷害而引起的心理障礙,女孩遭受過強暴而對性產生恐懼,以及同性戀人群的形式婚姻。
其中一個女孩的留言寫道:一個女孩,沒有愛情,沒有家,是多么孤單,多么凄涼啊,所以,我要花時間找到屬于我的家和幸福。我今年的心愿是過年時可以帶一個男朋友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有人替你疼我了。
這段留言寫出了這個群體的隱痛。在這個特殊的群體中,絕大多數人從外表和日常的接觸當中很難看出異樣,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之中,這些人達到一定年紀如果尚未婚嫁,不可避免地會遭到很多猜忌和非議,而更特別的是,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殘疾或障礙,與其他傷殘不同,在得不到別人同情的同時,常常會遭受到很多的諷刺和歧視。
無性婚姻網的站長林海說,“這個群體中很多人因為這方面的原因變得性格很內向,又很敏感。我在和他們的交往中就很小心翼翼,不去觸碰一些東西。但是他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想擁有家庭的溫暖。這個群體非常小眾,也很私秘化,但是我覺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性格可能會有一定的社會學價值。”
正像安東尼·博蓋爾特所說的,“無性”這一概念目前還沒有準確定義,但是人們應該關注這一現象。有一天人們會對這個群體給予寬容的態度。(楊時)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