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問題生活”
經濟困擾
“能當上‘月光族’我們就很開心了,最愁的是入不敷出。經常還不到月底,就連坐車的錢都沒有了,沒辦法就只好伸手向家里要。但要得多了自己臉上都掛不住,好歹也是有工作有家的人了,還向父母要錢,但剛工作賺的錢實在不夠花。現在才真正理解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中國公安大學畢業剛成家不久的陳建設皺著眉頭說。
如同陳建設一樣為經濟問題困擾的年輕人還有很多。經濟不能獨立,是困擾“畢婚族”婚后生活的主要問題之一。沒有經濟基礎,只靠剛工作的那點收入來支撐一個家。這樣“背”著家庭去打拼事業,使他們在精神上一時難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生活能力
美娜從小就是家里的公主,家務活兒基本就沒讓她插過手。用她媽媽的話說就是“我家小公主的手是用來彈琴的,可不是拿來干活兒的,那些粗活兒小時工做就可以了”。可這樣的公主偏偏早早嫁給了一個同樣什么活兒都不干的“王子”張賓。
他們的家里除了每星期小時工來的那一兩天是整潔的以外,就似乎再沒有干凈過。根本不會做飯的他們讓家里的廚房也基本成了擺設。原本感情很好的兩個人,成天為了今天該誰擦地,明天該誰洗衣服之類的家務事吵得天翻地覆。漸漸地婆婆開始埋怨美娜不干家務,岳母開始埋怨女婿不疼老婆。
據不少“畢婚族”反映,婚后的生活能力問題,往往會直接影響整個家庭的和睦,成為家庭糾紛的導火索。
婚姻穩定性
“80后”的一代是較崇尚自由的一代,不喜歡責任和舊觀念的束縛。即使結了婚,也不愿被婚姻“鎖”住。婚后面臨的諸多新選擇,讓他們的婚姻充滿了變數和不可預知的危險。
“本以為和心愛的人長相廝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但婚后才知道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并沒有錯。”沈雪蜷在沙發里,一臉落寞。“現在的他寧愿和朋友一起喝酒吃飯,也不愿意陪我。以前出去玩都愿意把我帶上,現在我好像見不得人了一樣。如果能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我寧愿一輩子都做他的女朋友,也不當他的老婆。”
調查中還發現,過早走入婚姻的大學生們一般都難以一下接受從“未婚”到“已婚”的轉變。害怕同事和朋友的疏遠,不甘終日只在單位和家之間徘徊,使他們在婚后更喜歡參加社交和聚會。這種心理落差和無法適應的角色轉變讓“畢婚族”的婚姻大多都不夠穩定,“中途死亡”的幾率也增加了很多。
鞋好不好,只有腳知道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生工作部部長李庚副研究員認為:大學生已是能承擔社會責任的成年人了,他們結婚是在一定感情基礎上的,是自己的選擇,其實很多情況下是不能去評價他們的,畢竟“鞋好不好,只有腳知道”。
“但是,婚姻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不像買東西,不喜歡就可以低價轉手賣了。愛情是純粹的,不應該摻雜相互利用之類的成分,特別是因為對方有權有勢而嫁娶,就顯得不那么崇高。”他指出,不管社會怎么發達,人的情感還應該是最純真的。希望當代大學生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婚姻,不僅如此,還要去經營自己的婚姻。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院長陸士楨教授也談了同樣的觀點:“婚姻是兩個人的經營體,需要像經營企業一樣去經營彼此的愛情。”兩個人之間更多的是去包容對方,包容彼此的優點和缺點,彼此尊重對方,要有愛心和包容心,世界上美滿的婚姻都是以這個為基礎的。“個性誰都會有,和諧就是高音低音一起奏,生活其實也一樣,既要張揚個性,又不要傷害別人。許多人感情出現危機,就是不知道怎么張揚自己的個性。”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心理咨詢中心周少賢老師分析了三種“畢婚族”的心態:
一部分“畢婚族”是因為感覺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到了可以結婚的程度,而且其他現實條件也比較成熟,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
有些青年人是出于對婚姻的渴望和好奇,有些學生“五一”、“十一”會在外面租一個房子,短期感受一下柴米油鹽的家庭生活,就說明了對這種生活的向往;
還有少部分學生存在比較功利的心態,尤以女生更普遍,畢業后,在心理、生理上尋求一種依靠,把婚姻作為一種依靠,依靠對方減少壓力。這部分人心理上承受能力不是很強,社會生存能力也不是很強。這一方面反映了這些大學生對于婚姻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是否有完整的個人獨立性。
周少賢分析說,一個成熟的婚姻需要雙方有處理婚姻的能力,處理雙方家庭的責任心,以及經濟上的獨立性。從心理學角度說,雙方要有比較穩定的感情基礎,能夠用合適的溝通模式來處理差距和分歧。
他建議,大學生對待婚姻應該慎重,尤其是對于希望通過婚姻尋求保護的女孩子和因為渴望婚姻而結婚的人,要去了解一下真實婚姻的狀況,首先學會在自我獨立、心理獨立的基礎上更好地照顧自己。當然,在理想狀態情況下,兩個人感情到了一定階段,經濟基礎、雙方的家庭等方面都沒有什么問題,畢業就結婚也無可厚非。畢竟大學畢業生年齡都已經不小了,關鍵還要看是否已經具備了結婚的條件。(李姜穎)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