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啟動暖“新”服務項目 約37萬人將受益
中新網呼和浩特3月29日電 題:內蒙古啟動暖“新”服務項目 約37萬人將受益
作者 崔博群
“‘社會的認同感’和‘工作的歸屬感’。”做了8年快遞工作的李曉望28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提到了這“兩感”。他表示,近幾年,活躍在城市毛細血管中的新業態從業者,正在重新回歸到社會當中,重新受到社會的認同。
當日,內蒙古自治區新就業群體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在呼和浩特市啟動,網約配送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代表來到啟動儀式現場。各相關單位為到場的新就業群體提供了法律援助咨詢、心理健康咨詢和義診等服務,并進行了新就業群體需求調研。
近年來,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蓬勃興起,在即時配送、寄遞物流、網約出行、道路貨運等行業形成一批規模較大、影響力較強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和快遞企業,成為新經濟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平臺企業和快遞企業聚集了網約配送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等大量以靈活就業為主的新就業群體。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新就業群體總量達8400萬人,覆蓋生產生活各領域各層次。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社會工作部獲悉,內蒙古有網約配送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網絡主播等5類新就業群體約37萬人,占新興領域從業人員總數的28.6%。
“進行專業精準地需求評估,設計問卷并到新就業群體工作的點站進行訪談,同時聘請專家學者進行跟蹤督導,全面分析新就業群體的各類需求,分層分類的定制服務方案。”呼和浩特沐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汪海玲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和督導員,向記者介紹了項目啟動以后的工作方向。“我們將從6個維度開展服務:精準需求調研、職業技能賦能、社保保障護航、心理健康關懷、社區融合互助、社會氛圍營造。”
汪海玲解釋說,新就業群體社會歸屬感相對較低,除了為他們提供職業技能提升、法律援助等服務,還要積極組織社會倡導類活動,讓全社會認識、理解和關懷新就業群體。“讓他們有很好的社會歸屬感。”
劉若君是內蒙古農業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在讀研究生,她對新就業群體的課題非常感興趣。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活動現場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和技巧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劉若君告訴記者:“我想從社會工作這個專業的角度去了解新就業群體,也希望參與到這樣的項目中,從學術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議和研究內容。”
“90后”女外賣配送員岳慧蒙從事相關工作兩年多,在她看來,這份工作收入可觀,每天都能見到不同的人,現在也有了五險一金,對未來也充滿信心。她還特意提到了呼和浩特市為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提供休息和服務的青城驛站,“總是在不經意間被這座城市暖到。”(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8日 16:44:33
- 2025年04月08日 15:34:57
- 2025年04月08日 14:29:15
- 2025年04月08日 14:03:25
- 2025年04月08日 13: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