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寧:傳統與現代交融 古城“活化”繪新景
中新網三明3月24日電 (雷朝良 李少蘭 熊明歡)每到周末,位于福建泰寧古城的“拾年私影咖啡”店顧客盈門。店老板伍華暉說,“泰寧古城客流量大,古樸的建筑風格和現代時尚的觀影、休閑模式形成反差,生意比預期好得多”。

泰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的美譽。兩宋時期,大理學家楊時、朱熹和抗金名相李綱等人都曾在此游歷講學、著書立說。
近年來,泰寧縣以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開啟古城修復之路,積極引進杰出企業、優秀人才與豐富資源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加強歷史建筑保護、挖掘文化內涵和創新文旅業態等一系列舉措,合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之城。
創新模式激活古城業態
伍華暉的店前身原為鄒氏書院,是一幢二進的明末清初建筑,古樸典雅,開闊明亮。該建筑由泰寧明城文旅公司修繕后,由縣交通局認養,再由交通局委托返鄉創業青年伍華暉進行管理、營運。
泰寧經過多方調研,采取“公認民養”新模式,由全縣鄉鎮部門單位自愿“認養”古厝,實行一對一管理;再由他們委托給經濟能人或第三方公司進行運營,植入業態,激活古城活力。

如今,古城已新進駐輕餐飲、茶館、民宿客棧、私人影院、文化展示等特色主題館40余家,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這幾年,經過保護和修繕,古城可以逛的地方越來越多,業態也越來越豐富了。”談及泰寧古城的變化,從上海返鄉的張功華贊不絕口。他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古城熱鬧起來了。
傾力打造“中國最美縣域”
位于泰寧古城核心區的尚書巷歷史文化街區,迄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文物古跡眾多,中國江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尚書第建筑群坐落其中。
以申報促保護,泰寧通過政府總體規劃,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尚書巷歷史文化街區和沿街立面等進行改造提升,在留住古街肌理格局與風貌的基礎上,進行雨污分流、消防、夜景燈等配套設施完善提升。
三年來,泰寧古城已完成130余棟古建筑修繕,30余條街巷重現“青磚黛瓦石板路”的舊時風貌。
同時,為實現傳統古建筑與周邊自然山水有機串聯,形成“山、水、城”融為一體的古城景觀格局,泰寧構建了“三河六岸”的景園體系和環山、濱水、沿湖“三個十公里”步道體系,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城景交融”的視覺效果,連續五年上榜中國最美縣域。
傳統民俗文化古韻悠揚
泰寧是一座旅游城市,被譽為“中國丹霞故事開始的地方”,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多項旅游品牌。古城巡更、山歌擂茶、民俗踩街、梅林戲專場演出等各類文旅節目,吸引著各路游客的目光。
近年來,泰寧古城持續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動態展示,挑選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能夠吸引年輕人目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到古城駐點,成為古城文化生態的一部分,為游客帶來更加多元化和深層次的旅游體驗。
“我們采用多點位以游動式演藝、互動、快閃等形式,定期開展梅林戲、劃旱船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表演,不少市民游客慕名而來,沉浸式游覽古城,體驗泰寧獨特的文化魅力。”泰寧縣文體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長期以來,泰寧縣遵循“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加強管理”的原則,在尊重文化傳承與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探索古城保護開發生態補償機制,使“山水、古城、人家”三者交融的古城風韻得以傳承,實現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共輝映。(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8日 14:11:13
- 2025年04月18日 13:39:47
- 2025年04月18日 12:56:44
- 2025年04月18日 11:25:09
- 2025年04月18日 11: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