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英德黎溪:巧借山泉養殖“生態魚” 年產值超千萬元
中新網清遠3月18日電 題:英德黎溪:巧借山泉養殖“生態魚” 年產值超千萬元
作者 張璐 陳瑤 黃振生
陽春三月,走進廣東英德市黎溪鎮大埔村,但見依山而建的上百個標準化魚池里,滿池的軍魚、桂魚、塘虱首尾相連,在潺潺流入的山澗泉水中穿梭游弋。如今,黎溪鎮依托天然山泉水資源發展養殖的“生態魚”,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的新晉供應商,為當地鄉村振興拓出新路徑。

黎溪鎮有著“北江山水畫廊,英德融灣門戶”之稱。近年來,該鎮通過強化政策扶持、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管理服務等方式,大力發展河魚、咸香雞、黑山羊、冬瓜、麻竹筍等特色土產品與休閑觀光農業,帶動群眾通過參與種植、養殖、務工就業等方式實現增收。其中,利用山泉水養殖“生態魚”,是黎溪鎮重點發展的新產業。
據了解,黎溪鎮巧借山泉水養出“生態魚”,經過多年發展,養殖“生態魚”已成為黎溪鎮鄉村振興新產業。目前,黎溪鎮有養殖18戶,建成池塘208個,山泉魚年產量達70萬斤,綜合年產值達1075萬元。

據介紹,黎溪鎮創新推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冷鏈物流,讓“生態魚”可以在1.5到2小時送達大灣區餐桌。
在大埔村村農家樂,村民陳先生正忙著烹飪泉水魚火鍋。陳先生說:“去年參加市里組織的烹飪培訓后,自己做了酒店廚師。”
黎溪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打算研發“品生態魚、賞山泉景”的鄉村旅游路線,推動黎溪鎮“山泉魚經濟”構建起集育苗、養殖、加工、觀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
“養殖尾水經過生態凈化池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再用于灌溉竹林,真正實現‘肥水不流外人田’。”黎溪鎮生態養殖基地技術人員展示著他們的循環農業模式介紹。
據了解,黎溪鎮“以水養魚、以魚護林”的綠色養殖方式,灌溉基地周邊蕉樹、竹林、農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黎溪鎮培育各類漁業經營主體近百家,生態漁業已為黎溪鎮創造就業崗位上千個,帶動村集體年增收約10萬元,戶均年增收20到40萬元。
黎溪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黎溪鎮正全力打造清遠市乃至廣東省名特優水產品重要供給基地,通過擴大“生態魚”養殖規模,推動深加工的引導研發,實現特色產業集群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讓小產業逐步釋放大活力,讓這條"生態魚"游向更廣闊的市場。(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9日 13:20:55
- 2025年04月09日 13:12:47
- 2025年04月09日 11:49:33
- 2025年04月09日 10:28:48
- 2025年04月09日 09: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