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潮流的交響:民族音樂在融合中煥新

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題:傳統與潮流的交響:民族音樂在融合中煥新
作者 崔白露 孔令佑
“電影《哪吒2》中有一段蓮花盛開時的配樂,正是用了貴州侗族大歌,這千年的非遺之聲,為電影注入了靈魂。”全國政協委員、“95后”哈尼族姑娘楊鈺尼7日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中說。
近來,《哪吒2》《黑神話:悟空》等國產影視、游戲“出圈”,其中融合了蒙古族呼麥、陜北說書等元素的配樂讓人贊不絕口。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民族音樂的融合與創新發展,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議題。
融合創新:民族音樂的“破圈”密碼
“電影讓更多人認識了蒙古族呼麥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并對內蒙古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烏蘭牧騎副隊長何買拉蘇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國家的政策支持與藝人的傳承創新,使民族音樂以嶄新形式呈現,為古老藝術賦予了時代面貌。
2009年,蒙古族呼麥、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余年間,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小眾”藝術走向社會大眾。如今,在電影、游戲、音樂會、短視頻中,都有這些民族音樂元素的“身影”。
“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融合與創新是趨勢。”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歌舞團女高音歌唱家劉媛媛表示,民族音樂的融合與創新有其文化基因,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個文化融合的過程,許多民族符號自身也有共融的特性,例如一些苗族歌曲就糅合了侗族和其他民族的音樂元素。
“無論是音樂和電影的跨界,還是傳統與流行的混搭,只要恰到好處、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就是好音樂。”劉媛媛說。

傳統與新潮:尋找平衡點
融合創新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民族音樂“原真性”與“潮流化”的關系,也是代表委員們思考的問題。
“一些民族音樂創作者過于追求傳統,缺乏對現代音樂元素的吸收與融合,導致作品難以滿足當代觀眾審美需求,還有一些創作者過度追求新穎怪異,使作品失去了民族音樂的靈魂。”何買拉蘇說,可在各地方民族音樂資源基礎上,建立傳承創新體系,打造符合地方傳統本身規律,又富有特色的民族音樂精品。
這次全國兩會,他結合實踐調研,提交了一份關于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的建議,提出以“雙向融合”破題,促進民族音樂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融合,同時促進國際音樂交流。
“傳統文化不能僅靠靜態保存,更要在時代浪潮中蓬勃生長。”楊鈺尼表示。
科技賦能:讓民族音樂走向世界
“短視頻平臺和AR、VR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新契機,能夠讓年輕人更直觀、更生動地感知哈尼文化魅力。”楊鈺尼表示,跨文化交流仍需克服語言和文化差異,探索更國際化和現代化的表達方式。
“人人有手機的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是民族音樂‘出海’的重要途徑。”劉媛媛說,中國的民族音樂獨具魅力,很多音樂人才也在全球交流音樂,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善加利用。
何買拉蘇也建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廣民族音樂與傳統文化,加強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多元文化融合發展,共同推動民族音樂創新,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8日 16:44:33
- 2025年04月08日 15:34:57
- 2025年04月08日 14:29:15
- 2025年04月08日 14:03:25
- 2025年04月08日 13: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