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武昌區加快建設國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中新網武漢3月7日電 (盧琪)“以武而昌,因文而盛”,有著1800多年建城史的武漢市武昌區,近年文旅熱度節節攀升、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武昌區接待游客超5056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20億元,位列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區全國第五、中部第一。當前,該區正加快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文旅產業向更高層次邁進。
千年名樓成“頂流” 彰顯荊楚浪漫
登黃鶴樓感受“千年詩樓”魅力,在長江大橋一覽璀璨江城夜景……今年春節,武昌區的“春晚地標”及各景區街巷火熱,全區接待游客達262.23萬人次。
始建于三國時期的黃鶴樓成為游客新春打卡“頂流”。攜程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武漢”搜索量同比暴增1160%,其中黃鶴樓熱度最高。
不少游客登臨樓閣,一覽“龜蛇鎖大江”的壯麗景象,觸摸這座千年名樓。《夜上黃鶴樓》等項目開啟黃鶴樓沉浸式夜游新體驗。燈光秀里,岳飛點兵、崔李題詩等場景通過數字技術呈現眼前;人工智能AI李白與游客展開跨時空的“對話”……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碰撞”,讓游客流連忘返,領略荊楚浪漫。
近年來,武昌區挖掘黃鶴樓旅游片區的文化脈絡及空間價值,打造黃鶴樓大IP和“大黃鶴樓·武昌古城歷史風貌旅游區”,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黃鶴樓傳說”、演藝項目、文創產品等為重點,構筑文化體驗新場景,延長文旅產業鏈。
特色街區業態新 喚醒“武漢記憶”
黃鶴樓的魅力令人難忘,武昌區的特色街區同樣獨具風情。曇華林、戶部巷、楚河漢街等特色街區以獨有的老街古韻、風土人情和藝術氣息,吸引眾多游客。
近年來,武昌區探索新場景、新玩法,借助VR、AR等技術發展數字文旅,推動特色街區提檔升級、文旅業態豐富。同時以古城文化賦能街區,彰顯地域差異,讓游客體會獨特漢韻。
漫步曇華林,老建筑變身街頭博物館;城墻光影秀、鐘樓結構秀變幻,以光影讓科技與歷史相遇……通過保護修繕歷史建筑,引入新功能新業態,武昌區在該街區打造“歷史名人故居路線”“山地文化建筑路線”和“人文藝術體驗路線”三條軸線,以獨特人文景觀,喚醒人們的“武漢記憶”。
清末武昌府署管理錢糧的軍營駐地——斗級營,如今成為“大黃鶴樓·武昌古城歷史風貌旅游區”的重要組成。該街區將古城風貌、片區特點和新消費品牌結合,實現商業、文旅、餐飲“三開花”。斗級營一期開街即火熱,成為武昌古城文旅消費新地標。
特色街區讓多彩藝術與城市煙火相融共生。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楚河漢街近年分別獲評“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文商旅多元融合 激發消費新活力
武商夢時代創下全球純商業體規模之最,華中首家SKP開業,武漢京東MALL開啟華中首家京東實體場……近年來,武昌區加快構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區,促進文商旅融合發展,激發消費新活力。

隨著三大核心商圈提檔升級,新型商業體不斷“上新”,高價值商業品牌引育,讓民眾有了更趨多元的消費打卡地。商圈品牌“首店、首發”成為市民及游客的“時尚打卡點”,各商業體舉辦豐富文化活動,將購物與文化、藝術體驗結合,掀起消費熱潮。
武昌區還發揮古城獨有資源稟賦,引領消費場景融合創新。梳理提煉“武昌十景”,將特色街區融入城市品牌形象,串聯文旅資源與商業載體,依托文旅景點,開發“小曇曇”“武暢兒”等系列產品。
近年來,武昌區持續化“流量”為“增量”。數據顯示,2024年,武昌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800億元,躍升至武漢市中心城區第一。
2025年湖北省、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要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山水風光秀麗、人文底蘊深厚的武昌區,當前正深度挖掘長江文化、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時尚文化,促進文旅與科技、商貿等多元融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核心區。(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8日 14:11:13
- 2025年04月18日 13:39:47
- 2025年04月18日 12:56:44
- 2025年04月18日 11:25:09
- 2025年04月18日 11: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