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兵委員:調研是必修課

中新網上海3月2日電 (記者 陳靜)“高質量的建議和提案源于高質量的調查與研究。”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律師協會監事長呂紅兵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沒有研究的調查,無異于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沒有調查的研究,肯定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擔任政協委員,調研是必修課,也是建言獻策的基本功。
他認為,研究學習和調查走訪應結合起來。2008年1月起,呂紅兵擔任了兩屆上海市政協委員,自2018年起他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本職工作與履職責任應該相統一、互促進、共融合。”他說。
呂紅兵說,作為一名執業律師,處于法律服務最前沿、法治建設第一線。“律師日常辦的是‘個案’,其中不乏‘大案’‘要案’,從中發現問題并提煉總結,形成‘教案’‘文案’,普法傳道授業;而作為政協委員,則應以‘提案’參政議政,建言完善‘法案’。”他坦言,踏石留印謀完善、抓鐵有痕求發展,在推進一個問題解決后,應該站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提出健全的思考。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們的思考需要上升到制度層面、完善法治層面;但建議要具有可落地性,落腳點要具體。”呂紅兵說,比如對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一方面要從制度、政策、融資等方面促進其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筑牢依法合規經營的底線。民營企業規范運營,這是前提。
他認為,政協委員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定力、“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和擔當。在采訪中,呂紅兵給記者講述了關于設立上海金融法院提案的故事。“從2010年直至2021年、從上海政協到全國政協,我和多位政協委員經過了12年連續建議,既推進了上海金融法院的設立,又促成了金融法院案件集中管轄,同時我們還呼吁金融案件審判的‘三合一’制度建立。”他說。
“2019年、2020年,我牽頭提交的關于設立上海金融法院以及有關金融案件實施集中管轄的提案,連續兩年獲全國政協‘好提案’。”他自豪地說,“我清楚地記得2018年3月28號傍晚,廣播里播放了設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方案被審議通過的內容。當時,我仔細回憶了那些年的歷程,真的很興奮、很感動。”
“上海金融法院設立了,但有關金融法院的建設任重道遠,依然值得我們持續關注,不斷建言。”他說。2019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呂紅兵聯合幾位在滬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法院建設,為科創板與注冊制提供優質司法保障的提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他又聯合多位委員提交了《關于加強金融法院建設,推進案件審判“三合一”的提案》。
上海金融法院從書面提案到實際誕生,歷時9年;而到提出金融法院案件審判“三合一”的建議,已經跨過了第12個年頭。在呂紅兵看來,上海金融法院提案的故事,只是政協委員們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一個縮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他說。
即將赴京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呂紅兵今年關注多個問題,比如:加快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行政法規;綜合運用政策工具與服務手段,助力企業出海行穩致遠;加快制定反網絡暴力法等。
談到人工智能時代全國政協委員的履職,呂紅兵強調“親歷”,人工智能可為履職賦能。他形象地打比方: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缺一不可。只有“親歷”才更有可信度。人工智能可以輔助政協委員驗證“親歷”的內容與結果。
【記者手記:“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
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定力,“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和擔當!當記者聽到呂紅兵口中說出這樣的話語,心中有些心潮澎湃。
呂紅兵說,律師,知天下之事,悉社會百態,察世間善惡,明法律之不足,確政策之不達。通過“提案”,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是法律工作者參與完善立法的有益路徑,也是政協委員推進法治建設的應有責任。
完善體制機制不是一件易事。“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萬擊還堅勁”,九年醞釀,在政協委員們的呼吁和建言下,最終上海金融法院誕生。這對上海營造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助力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記者 陳靜)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8日 16:44:33
- 2025年04月08日 15:34:57
- 2025年04月08日 14:29:15
- 2025年04月08日 14:03:25
- 2025年04月08日 13: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