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健康證淪為“給錢就辦”的灰色生意
張翼
《工人日報》(2025年01月14日 05版)
健康證,全稱“預防性健康檢查證明”。按照國家相關法規,從事食品藥品化妝品生產經營、餐飲行業、飲用水行業、公共場所服務行業等特定崗位從業人員,必須持健康證上崗,證件有效期為一年。但是,一些自稱“健康證辦理”的人員卻活躍在網絡平臺,聲稱可以辦理健康證。(見1月10日央視新聞客戶端)
不核對體檢者身份,健康證換人替檢竟然“輕而易舉”;健康證體檢項目“缺斤少兩”,大豆醬替代糞便樣本竟能蒙混過關;給錢就辦,只要繳納90元體檢費就能拿證……從記者調查情況看,健康證“不健康”在一些地方是嚴重存在的,某些失序行為甚至可以說是荒謬至極。
追根溯源,“健康證辦理”之所以成為一門灰色生意,有利可圖的背后是責任疏失。用人單位很可能心知肚明,最起碼是沒當回事,壓根就沒有意識到所在行業對于從業人員實施健康證管理的必要性和嚴肅性,“有證應付檢查就行”。如此心態之下,到底是以什么樣的職業操守去從事生產、服務消費者,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同時,健康證的監管責任一般歸于衛生管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也負有核對健康證有沒有、真不真的責任。日常監管抽查中,“假證”或許不難發現,但如果不尋根究底,那些來路不正的“真健康證”很可能會蒙混過關、留下隱患。
為今之計,不妨對現有的健康證進行一次大體檢,順著健康證倒查相關頒證機構,看看到底其中存在多少人證不符、給錢就辦的貓膩,并對健康證管理不嚴格的相關企業和店鋪依法嚴懲、以儆效尤。從長遠看,一方面,要依法嚴格管理,擰緊責任鏈條,完善健康證辦理流程,不讓醫療機構、辦證平臺等各方有空子可鉆;另一方面,要建立統一的信息披露平臺,將健康證對應的體檢信息上傳、聯網,方便相關部門、消費者查驗監督,用數字手段提升監管效能。唯有“硬碰硬”“動真格”,才能讓健康證真正“健康”起來。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14日 21:58:58
- 2025年01月14日 21:20:58
- 2025年01月14日 14:24:18
- 2025年01月14日 12:52:41
- 2025年01月14日 11:37:07
- 2025年01月14日 10:23:32
- 2025年01月14日 10:23:32
- 2025年01月14日 10:15:52
- 2025年01月14日 10:11:32
- 2025年01月14日 09: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