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非遺技藝“亮寶” 頤和園里巧手過七夕
視頻:京津冀非遺七夕走進頤和園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8月10日電 題:京津冀非遺技藝“亮寶” 頤和園里巧手過七夕
中新社記者 徐婧
戴上傳統京劇盔頭、辨認不同角色的臉譜、創作一盆宮廷插花……10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在頤和園耕織圖水操學堂,“匠心守望非遺技藝雅集”主題文化活動拉開帷幕,20項京津冀非遺技藝亮相。
七夕節有“乞巧節”之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活動現場,多位非遺傳承人和民俗專家為游客展示宮廷插花、京繡、拓印等技藝。
面塑展位上,披上卡通外衣的十二生肖妙趣橫生。負責人介紹,本次帶來了適合在學校、社區等地教學的作品。如今的面塑作品更具實用性,結合花卉元素,面塑技藝應用到胸針、發卡上,讓飾品別出心裁。
本次活動是頤和園與北京市海淀區文化館就非遺技藝展示的一次探索性合作,借助頤和園“慧心巧手伴七夕”品牌活動,首次將京津冀非遺技藝組團引入公園。除了北京的15項非遺技藝外,河北秸稈扎刻、風箏,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和剪紙也在頤和園與游客見面。
來自天津的李蘭芝剪紙第三代傳承人曹彩霞介紹說,本次帶來了節日、花鳥、臉譜等主題的數十件剪紙作品,其中有供觀賞的擺件,也有實用性強的書簽,“作品中既包含了民俗文化,又具傳統工藝匠心,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讓游客了解剪紙,喜歡剪紙。”

古時,女性在七夕之夜有“穿針乞巧”的節日習俗。活動現場,頤和園科普講師王丹通過展示“織出來的二進制”,為游客普及七夕相關知識。市民高女士表示,自己和孩子在講解中了解了綾羅、綢緞的區別,“這樣的民俗體驗和講解很新穎,能感受到豐富的節日內涵。”
剛過立秋,頤和園藻鑒堂湖里荷花開得正盛。在非遺插花體驗區,頤和園的花藝師指導游客將荷花、月季等花材放至花泥中,創作出各具特色的插花作品。“宮廷插花就是‘移天縮地在君懷’的過程,把自然景觀濃縮在小小的容器中。”花藝師說。

完成第一盆插花作品后,小學三年級學生夏天講起了創作思路:“我把荷花和蓮蓬往外插,不同的花有高有低,這樣看起來更有層次。自己動手讓人有成就感,這個七夕很有趣。”
本次活動還設置了心愿樹打卡處和游客漢服體驗環節,十七孔橋、佛香閣、銅牛、桂樹……頤和園和七夕元素在拍照打卡板上呈現,相得益彰。據了解,七夕當天,北京市屬公園及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展多項活動,包括七夕游園會、七夕音樂會等。(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1日 16:22:13
- 2025年04月11日 13:27:42
- 2025年04月11日 12:53:15
- 2025年04月11日 11:09:27
- 2025年04月11日 1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