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流行”是否中國適用
中國享受基本養老金的條件通常包括退休年齡、繳費年限(或工齡、工作年限)和身體條件等。1996年,國家標準局正式頒布了勞動能力鑒定標準;1997年,國務院26號文將繳費年限由10年改為15年。
“2050年預計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將達80歲,故從長遠的趨勢來看,逐步、適當地提高退休年齡,延長職工的就業時限,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郭悅研究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從世界各國情況看,退休年齡是領取退休金的重要前提之一。多數國家把退休年齡規定為60歲~65歲(美國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7歲,而歐盟國家一般是65歲),并規定雇員在達到退休年齡退休以后,方可領取退休金。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世界發達國家老齡化日趨嚴重,養老基金明顯入不敷出:美國在1975年出現赤字15億元, 到1982年當年支出超過收入122億元;英國從上世紀60年代后期到1983年,社會保險由14億英鎊的盈余變為115億英鎊的赤字;而在意大利,1985年社會保險總局的赤字就高達38億里拉;法國僅1987年-1988年,赤字額就增加了22億美元。許多國家不得不對本國社會保險制度進行改革,內容不盡相同,但有一相似點,就是普遍提出逐步提高退休年齡的政策。
“歐洲的老齡形勢遠比我們嚴重得多,歐洲一些國家正在研究往后推遲退休年齡的問題。”剛從歐洲訪問歸來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老齡化的形勢雖然開始變得比較嚴峻,但從現在中國的人口結構看,勞動年齡人口最多,當前最嚴峻的還是就業問題。“這兩年還不是推行延遲退休的好時候。”
當養老遭遇就業
與人口老齡化現狀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就業問題也已經到了“十萬火急”的地步。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數字顯示,2005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2%,與2004年底持平。再加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人數為196萬,兩者相加,仍有1000多萬之眾。如果加上實際上“在職不在崗”的“企業職工”,真正“失業”人數還遠不止此數。再加上大學生擴招之后形成的就業壓力,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114萬;2003年,第一批擴招本科生進入就業市場后畢業生成倍增長,超過212萬;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畢業生各增長到330萬與413萬,分別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
另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后幾年,中國城鎮每年需要就業的人口都將超過2400萬人,而新增的就業崗位加上自然減員也只有1100萬個,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萬個以上,矛盾十分尖銳。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資源枯竭的城市,就業問題更加突出。在農村,現有勞動力4.97億人,除去已經轉移就業的兩億多人以及農村需要務農的1.8億人,尚有一億左右的富余勞動力。
而早在2000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就利用“中國社會保險收支預測模型”,分三種情況提高退休年齡,對失業率的變化進行了測算。
“根據分析我們得出,過快地提高退休年齡,只會導致嚴重失業,國家、企業、個人都不能承受,不具有操作性,因此退休年齡只能逐步提高。”勞動社會保障部的一位相關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
“中國的就業問題將是中國在21世紀當中最大的社會問題,鑒于中國勞動力過剩和嚴峻的就業形式,在此背景下,提出延遲退休,很明顯是不合時宜的。”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我們應該在養老保險和就業之間找一個平衡點,因為養老保險和就業問題,兩個都重要,優先考慮哪一個,另一方肯定會提出異議。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一個定論。”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相關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我國人口眾多、生產力尚不發達,短期看,低齡退休可解決年輕人就業問題,但隨著我國老齡化的臨近,低齡退休制度對社會保險和經濟發展的不利方面將日益顯露,因此,延長退休年齡的問題應盡早提上議事日程。”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周刊,作者:王紅茹)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