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1日電 今年前九個月,全國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突破了1.8億人,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4035億元,發放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3394億元。今天出版的《經濟參考報》刊文指出,在職職工繳納的養老金大多被挪用去為已經退休的職工發工資,中國職工個人賬戶實際上是空賬。
文章指出,傳統的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的是現收現付模式,統一籌集勞動保險基金,由財政撥款,企業負責實施,個人在工作期間不用繳納任何費用,達到退休年齡的國有企業職工都有資格領取退休金。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個人賬戶的安排,也就沒有相應的資金積累。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李紹光說,新型保險制度雖然為每一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建立了個人賬戶,但是由于之前沒有資金積累,在職職工繳納的養老金個人賬戶內資金大多被挪用去為已經退休的職工發工資,去補舊體制的“黑洞”,中國職工個人賬戶實際上是空賬。
截至2005年底,國內個人賬戶“空賬”已達到約8000億元,并以每年約1000億元的規模迅速擴大。
文章同時指出,由于沒有實現行政管理與基金管理的分離,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用受到了嚴格的政策限制,近幾年來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積累資金收益率只有2%左右。
文章強調,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是任何價值標準都無法顛覆的,但是面對中國巨大的養老資金缺口,過于強調安全性而模糊甚至無視其對收益性的要求,同樣是不合理的。
武漢大學教授李珍認為,2005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并沒有對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做具體表述和要求,只是提出“國家制定個人賬戶基金管理和投資運營辦法,實現保值增值”,這就為各地積極探索個人賬戶管理制度提供了空間。
如何有效規避養老保險資金運營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的投資風險?李紹光提出了一個“由下向上的二級信托制模式”的基本構想,即省級社保基金管理機構作為本省社會保險基金的第一級受托人,接受本省各統籌地區的委托,按信托關系管理本省基金結余;同時,由中央政府與各省政府協商,成立或指定數家受托機構,作為第二級受托機構,接受各省的委托,按信托關系管理各省的基金結余,統一運營。
在這種運營模式下,中央政府是社會保險基金的最后責任人,如果運營過程中發生風險,并由此導致各省基金發生損失,那么中央政府要承擔最終的賠償責任;省級政府也要對各地(市)、縣等統籌地區按同樣的方式承擔責任。“就中國的現實條件而言,選擇一家或數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作為基金的受托管理人,應該是一個可行的選擇。”李紹光如是說。(王莉 武勇 劉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