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我們有一些想法,飛行航線一樣,飛行小時一樣,但是他們拿的要比我們要高幾乎1.5到2倍。”
記者:“你覺得這是不公平的地方。”
徐兵:“對阿。”
徐兵的想法也是很多深航飛行員的想法,而公司方面卻認為外籍飛行員收入高是正常的。
徐兵:“我們是這么考慮的,因為他們直接從國外經過了很多關,若干年的培訓,來了以后經過短暫的熟悉拿執照培訓,就能執行航班任務,因此省去我們為培訓飛行員前期這五六年大量的培訓費用。”
航空公司認為,外籍飛行員都是成熟的員工,來了就能干活,雖然一個人的工資等于兩個中國飛行員的,但是比起飛機停在那沒人飛,一天損失上百萬來說是,這些工資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深圳航空培訓中心副總經理陳強:“外籍飛行員如果是前幾年來了以后,飛幾年這個費用可能跟我們培養一個飛行員到機長的費用相等,因為也是初步算過,三年左右,三四年差不多,但是如果再長,用外籍的費用可能會高。”
短期來看,招聘外籍飛行員
解決一時之需,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是航空公司也很明白,一旦年限太長,支付的薪水超過自己培養一個飛行員的費用,外籍飛行員也會成為一個負擔。
張沛:“不能光是從別的地方挖,也不能只考慮到從國外直接引進洋機長幫我們飛行,而是幾方面同時走,短期內引進洋機長接燃眉之急 ,同時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短缺問題,還要加大飛行員培養力度。”
一位剛剛通過考核的外籍機長將進行他在中國的第一次飛行任務,起飛前,按照規定他仔細地繞飛機檢查了一圈。
外籍機長:“完全正常沒有問題。”
飛機騰空……
半小時觀察:成長的煩惱遭遇體制的困擾
高速成長的中國民航,遭遇到了計劃經濟體制留下的飛行員培養機制,我們遇到了成長的煩惱,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當舊衣服穿不下去的時候,我們不可能讓孩子停止成長,我們只能去做一件新衣服,我們不能讓中國民航業停止成長,我們只能改變那些妨礙成長的舊體制,用國家財力培養飛行員,就像用國家財力培養運動員一樣,可以在窮困的年代保證資金的使用效率,但在已經初步建成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中國民航市場需求旺盛,競爭充分,要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就必須用市場化的辦法讓飛行員流動起來。
民營航空公司正打破民航業舊有的壟斷局面,飛行員能不能按市場化的辦法自由跳槽,是對現有民航制度和體系的一個考驗,也是民航業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記者認為,辦法總是有的,花錢到外國雇飛行員就是一種市場化的辦法,曾經高度壟斷的中國運動員培養機制現在已經找到了很多市場化的辦法,再給一些時間,中國的飛行員培養和流動也能找到一種市場化的辦法。(供稿/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主編:張雪梅;記者:羅垠;攝像:樊金峰)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