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城市最佳實踐區其實是整個世博園區最貼近“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場地。偏安世博園西北隅的城市實踐區,幾乎是整個世博園區最和諧的地方——那里沒有幾個小時隊伍,擁有活水公園、綠樹成蔭,最為關鍵的是,它的各種城市案例幾乎展現了我們未來生活的可能面貌。
活體建筑館
倫敦零碳館,這是兩座三層小樓搭建起來、中間用天梯連接起來的建筑。顧名思義,零碳館就是整個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為零。在普通人看來,這幾乎就是城市中的建筑另類。城市本就是能源集約化使用的典型,完全回歸自然的生活當然是沒有碳足跡的,但這又如何能使用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進行呢?這也正是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以來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作為整個世博園中實現零碳排放的典型建筑項目,倫敦案例館能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不用排很長的隊伍,便可步入這個倫敦館。如果仔細觀察,就可發現建筑設計師是完全依照最大限度減少能源消耗的理念來設計的。譬如,玻璃天窗都開在建筑北面,增加室內照明的同時減少夏季烈日的直接曝曬。地板是使用回收的木材制作的,它散發的負氧離子,可以“中和”空氣中的有害物質。
從某種意義上說,倫敦零碳館是一個活體建筑。它類似一個生命體,擁有自己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
屋頂上,22個五顏六色的風帽,可以利用溫壓和風壓就能控制室內、室外的空氣交換,以保持室內恒溫狀態,兼帶還可以給室內除濕。可別小看這些丑陋的風帽,它的設計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利用自然的室內外溫壓差和風壓差而無需電源驅動。建筑墻體本身也是個蓄熱體,當溫度升高時,墻面的樓板會主動吸熱而當溫度降低時墻面又會放熱,這依賴它們使用回收骨料的混凝土。
如果把這些風帽看作這個建筑的呼吸系統的主要功能區的話,它的循環系統就值得太抒而特抒了。事實上,設計師把這個建筑完全變成了一種收集機制,它可以收集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把建筑變成一個發電廠,給周邊的環境進行資源的輸出,可以收集自然的雨水然后自己凈化,來進行環境輸出。利用黃浦江的水變成一個空調,建筑可以自己處理垃圾轉化成熱能、冷能。屋頂上大面積的太陽能光伏面板,幾乎是整個建筑的動力核心。同時,屋頂也可以收集雨水,這些雨水經過凈化裝置后可以用于沖廁,或者澆灌等等。最后,通過把所有館內產生的有機垃圾廢料回收,再產生能源用在建筑本身。
倫敦零碳館的原型來自于世界上第一個零碳排放社區——貝丁頓(BedZED)零碳社區。那里的人們早上會騎電動車去倫敦市區上班,而一天的所作所為都會記錄下個人的碳足跡,從而避免過多的能耗和帶給環境的破壞。
食物也可以零碳
在零碳館另一棟建筑的底層,就是零碳酒吧。就像位于貝丁頓的生態村一樣,酒吧餐廳里的食材全部由有機農場提供,用最節能的運輸方式送到“零碳館”,并由著名的營養學專家親手烹制,再盛放在餅干制成的餐具中,端到餐桌上來。這里的小有機農場來自于屋頂的“都市農田”,屋頂覆蓋的大面積植被,可以種植蔬菜,灌溉所用水源也是來自屋頂的雨水收集系統。餐廳內的設施由廢舊輪胎、水管、瓶子回收再利用而成。
事實上,廚衛垃圾中的分類和餐具的洗滌造成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污染。零碳館餐廳的餐具用奶油味的曲奇餅干烤制,經過特殊處理而成。如果你在餐廳內享用完一份牛腩飯,還需要一點甜點的話,不妨把盛用飯點的盤子給吃了吧。二氧化碳也就這樣可以用吃的方式消失。而剩飯剩菜,則在沼澤池中降解為生物能源。
就連零碳酒吧的啤酒,味道也是與眾不同。這些利用“余熱制冷”的新方法來冷卻麥汁,大大降低了啤酒制作過程中制冷系統的電耗。
就連走道上的垃圾箱,白天只是一個存儲垃圾的箱體,到了晚上,它面上的太陽能電板就開始發揮作用,使用白天蓄積的太陽能,從而成為一個路燈。這里的點滴,無時無刻不提醒你,在這座建筑里,增加一絲碳排放都是罪過。
有趣的是,在上海世博園內的這個零碳館,其技術和零碳產品幾乎都采購自中國本地。隨著中國國內綠色節能建筑題材的興起,房地產開發商開始以節能建筑設計為自己的樓盤增值。據館長陳碩介紹,節能建筑的成本并不高,根據在中國的采購成本,每平方米大概投入1200元,就可實現一個社區的零碳排放。
參與互動(0) | 【編輯:梁麗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