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已經對國際社會莊嚴承諾,不管哥本哈根會議是否能夠達成協議,我們都會自主地實施減排措施,達成我們的目標。我們會積極貫徹,不與任何國家的承諾掛鉤。”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5月7日在“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主題晚餐會間隙對《瞭望》新聞周刊表示,從目前各國情況看,中國發展綠色能源的力度全球最大。
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在清潔能源上總共投資達346億美元,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而美國以186億美元退居第二。中國投資于清潔能源的總額幾乎是美國投資額的兩倍。而5年前,中國在這方面的投資僅為25億美元。
據本刊記者從中央高層和相關部委獲得的信息,大力推進綠色轉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已成為探索未來中國發展路徑的高度統一的主張,有關綠色轉型的戰略布局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探索發展綠色經濟的新路子,受到國際社會一致贊賞和認同。
搶占“綠色”能源“制高點”
中國對綠色經濟的“制高點”——清潔能源——的發展,目前已經完成了具體的細化,表現為:
在水電方面,中國的水電資源技術可開發量大約是5.4億千瓦,2009年中國的水電裝機容量達到了1.97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年發電量達6456億千瓦時,約替代標準煤1.96億噸,減排二氧化碳4.9億噸。
目前中國投運的核電機組11臺,共910萬千瓦。中國正在建設山東海陽和浙江三門等第三代核電,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在建設三代核電機組的國家。
在風力發電方面,經過多年的培育,中國的風電發展開始進入了快車道。中國的風電裝機規模連續四年翻番增長。據全球風能協會統計,2009年達到了2558萬千瓦,居世界第二位。
太陽能方面,2009年中國光伏電池年產量約占全球產量的40%,連續三年居世界第一,為世界太陽能光伏發電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國家能源局公開招標的甘肅敦煌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也正在建設之中。
生物質能方面,2009年全國戶用沼氣池300萬戶,約70億立方米。按照有關部門的計劃,今年新能源汽車要推廣到20個城市。
一方面是產業投資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傳統高能耗行業的減停。中國積極采取措施優化傳統高污染的小火電機組。2006年至2009年全國關停小火電機組606萬千瓦,這個數字相當于英國的全部裝機容量。形成每年可節約原煤64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億噸的能力。
我國已經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到15%左右,到2020年單位能耗生產總值二氧化碳的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張國寶表示,到2020年,我國水電裝機要達到3億千瓦以上,每年可節約3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7.5億噸;核電裝機達到7000萬千瓦以上,每年可節約1.8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4.5億噸;風電裝機規模達到1億千瓦以上,每年可節約6400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6億噸;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每年可節約10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2500萬噸。
同時將大力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包括植物秸稈、潮汐能、地熱能。
環保壓力的“金剛石聚變”效應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這樣解釋加強環境保護的增值效應:“我國已進入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要有強大外力,就像石墨結構向金剛石結構轉化需要高溫高壓外加催化劑那樣苛刻的外界條件一樣。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可以提供這一強大外力,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可以更好地促進環境保護。”
他指出,環境保護對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綜合作用,主要體現在“先導”、“優化”、“助推”、“擴容”和“增值”等方面。未來將著力從五個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以綠色發展帶動經濟轉型。發展綠色產業,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
第二,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源頭控制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嚴格控制“兩高一資”行業盲目擴張,堅決抑制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第三,深入推進污染減排,以倒逼機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力爭污染減排在實現既定目標的基礎上取得更大成績。
第四,健全并完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以環境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深化綠色環境經濟政策。
第五,增強環境科技創新和支撐能力,以市場導向發展壯大環保產業。
據本刊記者從權威人士處了解到,科技部正在加緊戰略布局,緊緊圍繞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需求,組織編制“十二五”期間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謀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的科技發展道路。“十二五”期間,科技部將針對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的重大問題,重點推進三項工作:
一是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既可以對當前調整產業結構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更可以引領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科技部以重大專項等國家科技規劃為實施突破口,重點支持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網絡、電動汽車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和系統的集成。在推廣應用中,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逐步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實現我國經濟的綠色增長。
二是支持節能減排,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繼續推進信息技術、智能網絡、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傳統工業領域中的推廣應用,提高傳統產業的能效,減少排放,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支持重點產業振興和結構調整。
三是進一步加大投入,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工作,科技部正在國務院的領導下,與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十二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通過《專項規劃》的實施,全面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能力。
尋找符合國情的綠色路線
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能源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大地看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不可能走發達國家走過的傳統路線,尤其對于中國來說,需要創造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這就要求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其一,加快形成有利于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政策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來增強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抑制不顧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和承載能力,盲目追求發展的短期行為,這也是深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其二,把節約文化、環境道德納入社會運行的公序良俗,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條件,進而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引導社會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消費模式,推動經濟持續、持久的復蘇與發展。
其三,完善經濟全球化機制,形成有利于綠色發展的環境。反對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在國際社會推動以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發展綠色經濟的理念,督促國際機構制定并實施鼓勵綠色經濟發展的貿易政策。
同時,權威人士指出,按照中央的要求,新的發展模式的探索既需自身的努力,也要推動國際攜手。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認為,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需要在促進技術開發和轉讓、創新資金的運行機制、加強適應與減緩能力的建設、擴大社會參與等方面努力推進各項工作。
“各國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有利于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加大對低碳、節能、循環經濟的投入,完善法律法規,打擊和嚴格查處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曾培炎表示,國際社會應當借鑒此次應對金融危機中國際合作的成功經驗,在發展綠色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中多搞合作、少設障礙,用對話代替對抗,避免設置碳關稅之類的氣候壁壘,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互利雙贏的道路。
據張國寶介紹,截止到目前,中國能源部門與世界60多個國家建立了雙邊和多邊的合作機制,包括中日部長級能源政策對話、中美能源政策對話、中美油氣論壇、中國-歐盟能源交通戰略對話、中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高級圓桌會議、中英能源工作組會議、中加能源聯合工作組會議、東盟+3能源部長會、東亞峰會能源部長會、上海合作組織能源部長會、東盟+3天然氣論壇、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能源工作組會議、國際能源署相關會議,等等,總共有63個雙邊和多邊機制。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也提醒道:“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困難要有充分的認識,前景好但不代表過程也順利,在未來節能減排的過程中,中國還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如果對困難估計不足,面對國際壓力時我們就會更被動。”
周生賢部長則有一句意味深長的哲言:“命運不關乎機會,而關乎對機會的把握和選擇。”(記者王仁貴 楊士龍)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