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云南在此次旱災中最擔心的是水源枯竭,無水可用,那么,在有著“天無三日晴”之稱的貴州,本報記者看到的則是,一些地方在大旱之時仍有很好的水源點,但卻由于道路崎嶇運輸不便而較難利用。尤其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里長年因資金瓶頸而無力修建水庫和輸水設施,導致大旱之時,眾多的山區群眾和萬畝田地只好望“水”興嘆。
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的敬南鎮和豬場坪鄉,本報記者看到一輛輛送水車在崎嶇蜿蜒的盤山路上行駛,要走很遠的路為當地群眾運送每日必需的飲用水。這里屬于典型的巖溶地貌,本報記者看到,山坡上石漠化情況嚴重,瘠薄的土層難以留住降水,加之石灰巖極易滲水,所以在遭遇了夏秋冬春四季連旱后,山坡上成片的灌木因旱枯死,山坡上的“石旮旯”地更是顆粒無收。就連平時最好的小壩子里的田地,也因為缺水,農作物長得格外“迷你”。
黔西南州水利局局長劉光學指著路邊的蠶豆地告訴記者:“在平時,蠶豆能長到一米高,但現在因旱只有30~40公分高,而且根本沒有結豆。”油菜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大概只有1/4的收成。”
汽車在盤山路上轉過一圈又一圈后,停了下來。“走,帶你看看經歷了235天無有效降水之后,仍有泉水涌出的小龍潭。”劉光學說。
沿著農家小路向山坡上走去,隨著劉光學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在溝底有幾十公分高的泉水呈柱狀向外涌出。據劉光學介紹,這是前幾年地勘隊來此勘察地下水時打下的,“當時沒打多深就噴出了泉水,現在因為大旱,噴出的水柱已經低了很多。”
繼續向上走,在一個小土壩上,一大片綠油油、長勢良好的麥田映入記者眼簾。再往里走,一泓碧綠色的水潭靜靜地倚在山根底下,潭水深不可測,水潭周圍植被豐美,不時傳來清脆的蛙聲。
“這就是小龍潭。”劉光學說,即使遭遇了大旱,這里仍有深不見底的潭水。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黔西南州經濟欠發達,所以雖然早在1998年就有在小龍潭修建水庫的想法,但直到2006年才正式開始籌備這件事。“小龍潭水利工程于2009年3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并報省水利廳。按照專家審查意見,在當年5月底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修改,并于當年的6月2日報送到省水利廳規計處,待審查。”劉光學說。
據介紹,該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樞紐工程建設混凝土面板壩、岸邊溢洪道、放空隧洞和灌溉放水管;灌區工程建設總干渠4526米,北干渠10013米,南干渠16694米及相應的渠系建筑物,設計總投資16772萬元。
“小龍潭這里有修建水庫的條件,這里的水質非常好,當地人都是直接飲用。小龍潭水利工程主要解決的是興義市敬南鎮和豬場坪鄉4.1萬畝耕地的灌溉,以及灌區內3.37萬人、1.25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劉光學告訴本報記者,小龍潭水利工程壩址以上集雨面積有35.9平方公里,其中地表集水面積6.31平方公里,地下集水面積29.59平方公里,區內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來水量2580萬立方米,平均年供水量達1611萬立方米。
“如果水庫能建起來,通過輸水管道,水庫里的水可以使附近30~5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群眾受益。”劉光學對本報記者說。(記者 張粼粼)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