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中有超過六成都只是加工貿易。這是個讓人不安的數字。作為新能源產業之一,光伏產業在國內發展已經將近五年,但很大程度上仍帶著濃重的光伏產品制造業的色彩,尚沒有在我國能源結構優化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光伏產業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絕不應僅僅只是成為簡單的制造加工業。將光伏產業簡單等同于普通制造業,一味依靠出口拉動,是一種比較短視的產業策略。
毋庸諱言,現階段,光伏發電成本居高不下,上網電價標準難以出臺,產品很難被國內市場消化,短期內產業發展將主要依賴出口。但這不應該成為光伏產業在我國發展的常態,未來必須在取得技術突破的基礎上逐步啟動國內市場。
首先,僅靠外需拉動,面臨著很大的國際經濟波動和貿易壁壘等風險。去年的輪胎特保案以及最近的貿易摩擦增多都是例證,一旦產業因貿易壁壘受挫,行業發展將極為被動。
其次,沒有內需支撐,行業發展就沒有內生性動力,甚至僅僅只能滿足于低成本優勢帶來的低價競爭。勞動力成本低、管理費用低等帶來的低成本,一度是我國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我國也因此能夠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而成為“世界工廠”。然而,這個優勢正在慢慢消失,從今年年初的“民工荒”就能夠見其一斑。
第三,光伏產業是具有很高技術附加值的產業,并連同風電等其他新能源產業被多個國家公認為未來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火車頭。如果我國僅滿足于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再度充當世界的“加工廠”,實際上是對產業價值挖掘的極大浪費。
從我國光伏產業現狀來看,我國雖然有著可觀的多晶硅產能,但多數都生產不出制造優質硅片所需的高等級多晶硅,不少國內硅片企業還要從國外進口高純度多晶硅原材料,加工成硅片和電池組件,再出口到國外。據了解,高純度多晶硅的提煉技術并未被我國企業所掌握,甚至連制造硅片、電池組件的關鍵設備也是來自進口,而新興起的光伏技術,如薄膜電池、太陽能熱發電等技術,同樣還是國外的研發水平較高。
我們當然樂見國內光伏產品更多地出口,但希望看見的是帶有自主創新的高科技附加值的產品出口,而不是簡單的“來料加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今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如何改變以低端制造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提升高端技術產業比重,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應是題中之義。僅就光伏產業而言,如果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優勢,眼下出口增長的大好勢頭恐怕也難以持續。
業內人士指出,光伏發電成本過高,實質上還是技術亟待革命性突破,只有通過技術研發來降低成本,才能早日實現產業化。記者以為,我國政府對光伏產業已有支持政策,未來可以把支持政策更多地用于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技術攻關。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根本上提高我國光伏產業的競爭力,摘掉又一頂“世界工廠”的帽子,才能夠真正啟動國內光伏發電市場,讓清潔的太陽能電力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記者 邢佰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