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每年煤炭產量占全世界的40%以上,但是并未掌握國際煤炭市場定價權。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煤炭進口量多達1.25億噸,出口2240萬噸,凈進口量超過1億噸。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黃鸝表示,預計2010年全年凈進口煤炭仍將達1億噸。
正當鐵礦石談判的膠著狀態令中國不安之時,隨著煤炭進口的放量增長,也有人開始擔憂,煤炭行業是否會步鐵礦石、石油等行業的“后塵”,被國外掌握了定價權。
作為世界上煤炭產量最大、煤種最全的國家之一,我國正從煤炭出口大國向煤炭凈進口國快速轉變。
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一致認為,煤炭不大可能出現鐵礦石、石油等行業的情況。但同時,他們也強調,考慮到煤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進口數量大增傳遞的信號也亟須引起重視。如果像鐵礦石和石油一樣,進口越多,國際賣家和國際炒家就會把價格提得越高。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資深煤炭分析師李廷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與石油、鐵礦石、煤炭面臨的情況不一樣。“在資源起點上,中國目前還有優勢”。
他分析,在鐵礦石價格上之所以如此被動,是因為我國的鐵礦石資源分散,開采成本高,品位低,但是鋼產量又很大,對鐵礦石的需求總量很大,只能依賴于進口。石油也是如此。我國的能源資源情況是“富煤、缺油、少氣”,為了滿足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巨大石油需求,只能持續加大石油進口量,石油對外依存度也快速提高。去年對外依存度首次超過50%,達到了51.9%,超過國際警戒線。
“煤炭不同,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中國進口煤炭不是因為國內供給不足,國際煤炭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在于價格低于國內。”李廷表示。
數據顯示,進口煤炭數量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煤炭需求逐年增加,但又遠離山西等產煤大省。去年下半年以來,多重因素導致國內煤炭供需出現局部失衡。
從國際煤炭市場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各國經濟低迷,煤炭需求銳減,很多國外煤企紛紛瞄準中國市場,并大力促銷。國際市場煤價低迷,加上運費、關稅和增值稅,大多時候進口煤到岸價仍低于國內煤炭價格。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顧問武承厚也認為,中國煤炭凈進口量與煤炭產量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并不會對中國國內的煤炭企業造成大的沖擊。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也是生產大國,現在影響供求關系的源頭仍然在國內,中國對煤炭行業的宏觀調控重點也在國內。
不過,透過種種樂觀因素背后,隱憂猶存。
“去年煤炭對外依存度為3.2%,相對于我國年產近30億噸的總量,這個數字固然并不可怕,但其傳遞的信號亟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李廷表示。
他認為,煤炭進口數量的增加、煤炭對外依存度的上升不僅不會提升中國在國際煤炭市場的話語權,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國內煤炭供給風險,可能會拉抬國際市場價格,從而影響國內市場供給,提升國內煤炭價格,影響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專家李朝林也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長期大量進口煤炭,使我國煤炭將逐漸在國際煤炭市場上的主動權減少,缺乏定價權和較強的談判能力。
雖然中國每年煤炭產量占全世界的40%以上,但是主要還是滿足國內需求,即使出口,也并未掌握國際煤炭市場定價權。按照慣例,中國的煤炭出口價格主要是參照澳大利亞出口日本的動力煤價格形成的。
“由于煤炭多處于終端消費,在定價權上,區域性比較強。就拿亞洲來說,中國也沒有太大優勢,相反澳大利亞的出口在亞洲煤炭市場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澳大利亞的煤炭企業在亞太動力煤市場上是最具有定價能力的。”李朝林表示。
這就意味著,在沒有足夠的國際定價權掌控能力之時,中國煤炭進口依存度的提高,并非百分之百安全。
李廷分析,近年來,隨著以中國、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際市場能源需求持續增加,能源供求形勢日益偏緊,能源價格的定價權更多地掌握在賣方手中。即便是在目前國際煤炭市場供求寬松的情況下,煤炭定價權仍然掌握在賣家手中。我國進口量增加,國際賣家就提價;我國進口量下降,賣家就相應降價。
“在目前市場條件下,我們不掌握國際煤市的定價權,進口越多,對外依存度越高,就越容易引發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并最終影響國內市場供給。就像鐵礦石和石油一樣,進口越多,國際賣家和國際炒家就會把價格提得越高。”李廷說。(記者 晏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