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今日委托該部總工程師萬本太在此間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0年會上宣讀了他的演講稿,在這份名為“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演講稿中,周生賢認為:發展就是燃燒,在一定條件下,燒掉的是資源,留下的是污染,產生的是GDP。
周生賢是在論述中國“對環境保護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時提出上述觀點的。他認為,科學發展就是消耗的資源越少越好,產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資源節約”,后者是“環境友好”,總括起來就是又好又快發展。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主要是針對環境問題而言的,環境問題是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主要因素。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首先體現在環境保護上,環境保護取得的任何進展、任何突破、任何成效,都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貢獻。
周生賢認為,必須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以水環境容量和承載力為基礎,統籌環境與經濟關系,給江河湖泊以人文關懷。其中,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是核心,恢復生機、提升活力是目標,遵循規律、道法自然是前提,系統管理、綜合治理是方法源截污、轉型發展是關鍵。
節能減排是環境保護的硬抓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點任務是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輕環境容量負荷過重的壓力。“十一五”以來,主要污染物減排取得明顯成效證明,節能減排是保護環境、調整經濟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的重要手段。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環境問題是貫穿于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的再生產全過程。
“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保護和改善環境;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能夠保障、促進和優化經濟增長。”
追求和實現環境與經濟高度融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中促進發展,是經濟及環境政策的內在要求。環境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經濟發展決定人們的生活水平,環境狀況決定人們的生存條件。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放心的食品和優美的環境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關系社會穩定,關系發展的根本目的。
周生賢還認為中國“對探索環保新道路的方向、原則和框架體系的認識,對做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環保工作的認識,對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綜合作用的認識”都“更加深化”。
因為上述四個“認識更加深化”,推動了中國“環保實踐不斷突破,環境保護成效不斷顯現。”周生賢說,當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有所減緩,重點流域區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這些成效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主要污染物減排取得好于預期的明顯成效。2006—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可以如期實現。
第二,污染防治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國脫硫機組裝機容量占全部火電機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71%。城鎮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3%。
第三,淘汰落后產能步伐加快。2006—2009年,上大壓小,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8172萬噸、煉鋼產能6038萬噸、水泥產能2.14億噸。
第四,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持續改善。與2005年相比,2009年環保重點城市空氣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24.6個百分點;地表水國空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下降29.2個百分點;七大水系國控斷面一類到三類水質比例提高37.3個百分點。(記者岳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