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迅猛發展。現在國內涉及太陽能的生產企業已達3000多家。其中,包括500多家光伏企業和研發單位,多晶硅材料企業近30多家,相關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有境外上市光伏企業11家和國內上市企業12家。國內光伏產業呈現遍地開花之勢,但是由于核心技術嚴重缺失,國內光伏企業賺取“加工費”的角色并未得到根本改觀,特別是,多晶硅行業仍在吃核心技術缺失的虧。
金融危機已吃虧
上一波金融危機的爆發無情打亂了國內光伏產業迅速發展的步伐,國外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導致國內多數光伏企業瞬間崩塌。而在這一時期,國內有上千億元資金涌入這個光伏產業,中國企業付出了慘重代價。國內企業巨額投資或將損失背后,最令人揪心的還是核心技術缺失之痛。
金融危機中,牢牢掌握多晶硅生產核心技術的國外企業受到的沖擊最小,他們也是上波暴利行情的最大受益者。中國企業始終扮演著世界光伏產業鏈條低端賺取“加工費”的角色,在整個光伏發展中,始終處于“喝湯”無法“吃肉”的境況。不僅如此,連“喝湯”也受制于人,金融危機后,國際七大多晶硅巨頭紛紛公布擴產計劃,企圖用低價阻止中國硅材料產業發展的步伐。業內專家呼吁,中國應該注重提高企業整體科研實力,國家出臺優惠政策扶持基礎研發已刻不容緩。
“兩頭在外”未明顯改善
目前,部分多晶硅原料獲取可以來自國內,但光伏市場“兩頭在外”(即上游產業原材料在外,下游終端應用在外)的處境并未得到明顯改善。近幾年我國光伏產業飛速發展,盡管有些企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競爭力,其技術也有不少進步,但大多還是在外國技術和裝備基礎上的集成和消化,原創性的技術仍然少之又少。國內企業一直沒有掌握真正核心的多晶硅生產技術。尤其是從硅原料轉化為多晶硅這個環節,技術缺失更加嚴重。
“生產成本是人家的3倍,但質量不及人家1/3。”上海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楊明倫這樣評價國內的多晶硅總體生產狀況。他說:“這種產業鏈投資極不均衡的現象,亟待通過加強技術研發加以改善。”
南京中電光伏副總經理楊方介紹,目前國內光伏企業多使用進口多晶硅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國內多晶硅料純度不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純度要求達到6N(99.9999%),而一些國內中小型生產廠家的產品純度只有4N-5N(99.99%)。由于我國多晶硅提純技術不高,企業只能制取純度98%-99%的工業粗硅,以極其低廉價格賣到國外,經國外提純至高端多晶硅后再采購回來,成本高企可想而知。粗硅的工業技術極為簡單,卻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資源,同時還會帶來嚴重環境污染。
“50萬元1噸鐵,肥水多流外國田。”江西賽維百世德的例子可以說是我國光伏產業的現實寫照。
該企業致力于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研發制造。相比晶體硅電池,硅薄膜電池具有工藝流程少、生產周期短、耗材少、能耗低、無毒無污染等優勢,但設備昂貴、投資大,一條生產線就超過1億美元。江西賽維百世德負責人說:“公司設備大部分來自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其中用于沉積硅薄膜層的核心設備專用微晶反應室,其實就是一臺300噸的鐵,卻要2000萬美元,折算下來就是50萬元一噸鐵,而且一條線就要4臺。如果這些裝備能夠國產化,可以節省大量資金。”
破解技術瓶頸迫在眉睫
業內相關專家呼吁國家政策應該盡快向基礎理論研發傾斜,整合科研力量,進行國家攻關,避免中國光伏企業淪為世界太陽能產業的“制造工廠”。南昌大學材料學院院長周浪說:“國家可在‘973’和‘863’等科研項目計劃中給予光伏產業更多的資金投入,迅速建立起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國家光伏研發體系。目前我國天津、陜西以及軍工行業在光伏產業的設備制造、科研攻關等方面是有一些基礎的,只要國家加以整合,具有很大的科研潛力。”
正確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光伏設備研發制造也是當務之急。從事單晶硅太陽電池生產的江西格美總經理助理張國平說:“當前社會資本看好光伏產業前景的積極性應該保護并加以引導,讓一部分資本投向光伏產業設備的研發制造當中去。”據了解,目前,江蘇省一批骨干型光伏企業已經著手攻克光伏產業技術裝備,PECVD、等離子刻蝕機、激光機和層壓機、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測試等設備已初步實現國產化。但由于這些工作見效慢,國家應該拿出資金對企業科研攻關予以補貼。
另外,我國主要靠進口生產線、各產業鏈單兵作戰的現狀亟待改變。無錫尚德研究院院長徐源說:“應該加強國際協同合作,在引進、集成、消化中提高。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還應加強國際協作,鼓勵企業走出去,通過資本并購,收購國外裝備制造企業。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新型企業只有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技術和人才資源,才能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目前,尚德已在全球建立6個研發中心,聘請外籍專家數十人。
據了解,國內多晶硅相關研究單位已開始組建國內光伏企業聯盟,從而實現生產設備與生產技術公開共享化。可以說,中國破解光伏核心技術之門已邁開了步伐,但效果如何尚待驗證。(記者 鐘銀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