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在“地震災區農村垃圾處置及循環利用項目”試點地彭州市小魚洞鎮推進后,村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改變——
近日,記者來到彭州市小魚洞鎮江橋村。這個地處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的小村莊,如今建起了一棟棟小洋樓,還擁有了干凈整潔的小區環境。“跟住在城里一樣,比以前干凈多了。”67歲的村民徐堯珍很滿意。
江橋村是我省“再造秀美山川——地震災區農村垃圾處置及循環利用項目”試點區之一。
為避免在災后重建中產生的大量垃圾因處置不力而發生環境次生災害,團省委、省環保廳去年開始在地震重災區崇州市街子鎮、彭州市小魚洞鎮、綿竹市遵道鎮、什邡市洛水鎮、江油市青蓮鎮等5個試點區開展試點,針對農村生活垃圾建立垃圾綜合處理系統,改善地震災區的生態環境和飲水安全。2009年4月,該項目獲得了第四屆中國青年豐田環境保護獎特別資助獎。
印象:垃圾放入分類垃圾桶
江橋村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凈”。每棟小樓前面的花園整齊漂亮,黃藍兩色的分類垃圾桶在村里的主干道上一字排開,隔十幾米就有一個。每天定時定點有專人用小車將垃圾收集起來,運到村里的垃圾中轉站。每戶民房前,還修了專門的排水溝。
村民們養成了良好生活習慣,村里不再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這些看似尋常的生活方式,半年前卻難以推廣。
地震前,大多數農戶家的垃圾,或堆在門前,或倒入河灘、馬路邊。地震后,大量新村集中興建,為了告訴村民什么是衛生的垃圾處理方式,“地震災區農村垃圾處置及循環利用項目”組織了多場垃圾分類回收現場培訓。記者在采訪中碰到江橋村幾位村民,問到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情況,大家馬上說,人畜糞便可以回收;用完的農藥瓶、化肥袋不能亂扔,會污染土地和河流;用過的地膜一定要回收,留在地里會破壞以后的耕種……
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循環利用
在項目實施地,按照“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垃圾在村上分類收集,再運到縣里的垃圾處理廠填埋或焚燒。
對于垃圾如何循環再利用仍需探索。過去分散居住時,村民家的餐廚垃圾常常用于飼養牲畜,還有的堆肥還田。“今年,項目重點將放在探討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循環利用上。”廢棄的液體飲料包裝盒、飲料瓶、塑料袋、紙質包裝等白色垃圾,則由指定企業收集后送往工廠,經壓縮、重新壓模等工藝后,制成墻體、地板等再生建筑材料。目前,日本松下公司也參與到項目中來,準備捐贈一套適合我省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設施設備,將生活垃圾變為有機肥料,再循環利用。
生活垃圾在收集中產生的費用,也是需要解決的難題。劉家村是江橋村的垃圾搬運工,他每天把村里各個垃圾桶里的垃圾集中運到垃圾中轉站,每個月有500元的收入,這筆錢靠村里自籌。在項目試點的江橋村,村民每人每月繳納1.5元的衛生費,由村里請專人收集搬運垃圾。而項目試點的5個鎮,垃圾箱和垃圾中轉站都是“中國青年豐田環境保護獎”資助的,而在其他村鎮,這些基礎設施及人工的投入費用都需要自籌,解決經費難題尚待探索。 (記者 李丹)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