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工信部召開的多晶硅行業座談會議上,經調研后,提交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下稱《標準》)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焦點。從去年9月開始,耗時近半年,歷經多次會議討論,以及兵分三路實地調研,《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卻仍然沒有及時推出。據本報記者了解,意見分歧是導致《標準》無法如期公布的重要原因。另外,除了《標準》飽受爭議外,目前,多晶硅產品質量也成為行業討論熱點。
三條標準成討論熱點
“《標準》什么時候出來還真不好說,現在大家爭論得很厲害,意見統一不了。”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秘書長朱黎輝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作為《標準》制定的參與者,朱教授不僅參加了由工信部牽頭組成的專家組調研,也參加了工信部電子司與中國環保節能司的多次座談會議。
《標準》規定了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在3000噸/年以上,并且規定新建多晶硅項目占地面積小于6公頃/千噸多晶硅;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以及到2011年底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多晶硅產能等條例,而這些條例中所含數據是行業爭論的關鍵點。
朱教授表示,年產3000噸的標準主要是指新上項目,已經進入多晶硅行業的企業可以不適用。他說:“3000噸/年的標準對中小企業是道高門檻,目前能上這個規模的企業還很少,這會卡住不少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競爭對手的減少,顯然更有利于現有企業的行業壟斷。在當天的座談會上,甚至還有多晶硅企業提議將產能提高為5000噸/年,但終遭到大多企業的反對而作罷。
一位欲上多晶硅項目的投資人說:“如果說3000噸/年的標準還說得過去,《標準》制定的還原能耗60千瓦時/千克就有點讓我們想不通了。這樣苛刻的條件,未來也只有資金雄厚的大企業才能實現。因為,現在為止,即使國外最先進的技術也剛剛達到還原能耗70千瓦時/千克。目前,國內十大多晶硅企業還原能耗也都在80千瓦時/千克以上,《標準》制定的60千瓦時/千克無論對現有大企業,還是新上企業都有點離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