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就拿國家電網已經建成的上海徐匯區漕溪電動車充電站來說,總投資508萬元,占地面積400平方米,設有包括4個臨街路邊充電車位在內的9個充電車位,像這樣規模的充電站,僅設備投資就占據1/3左右。
據悉,奧特迅(002227.SZ)的智能化充電樁已用于南方電網在深圳的充電站項目,另外,國家電網旗下主營輸配電設備的許繼電氣(000400.SZ)和平高電氣(600312.SH)也將受益。
隨著充電站建設的規模化推進,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將起推動作用,動力電池類公司的估值也有一定的上行動力。而杉杉股份(600884.SH)、科力遠(600478.SH)、中炬高新(600872.SH)、佛塑股份(000973.SZ)、江蘇國泰(002091.SZ)均屬于蓄電池業的上市公司。
據了解,充電站設備投資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配電設備投資、直接充電設備投資以及管理輔助設備投資。其中,直接充電設備屬技術壁壘較高、難度較大的一種。因此,直接充電設備的相關公司受益較大。
“事實上,充電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是面對公共交通的,在未來,社區和超市商場附近將會建設更多的充電樁。這些數量是天量的。”國家電網人士對記者說。
有專家分析,按國家汽車振興規劃,根據當前機動車增長的勢頭,5年之后至少將有500萬輛電動汽車。如果按100萬元一個充電站來預計,僅北京至少要1000個充電站,若全面鋪開的話全國要過5000個充電站,整個投資過千億元,而按5000~6000元一個充電樁計算,500萬個樁則是250億~300億元的市場。
三大掣肘
事實上,業界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電網企業和新能源企業之間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關系,雙方之間多有指摘。
“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最大阻力就是充電配套設施的建設,電網如再不啟動這些充電設施的建設,我們埋頭開發都屬于白搭。” 東風電動車公司研發部的一位工程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不過,對于類似的聲音,電網企業多感冤枉。
“電動車的發展最大的掣肘并不是配套設備的配備,而是多方面的,比如有補貼政策的何時出臺等等。”國家電網人士反駁道。
在這位電網人士看來,有三大塊應該有所突破,第一是電動車如何能降低造價;第二是動力、電池儲備能力等技術問題;第三是政府對電動車的補貼政策何時出臺。
“相比于電動汽車來說,充電站的技術已經完全成熟了,在市場方面,我可以用日本的例子來說明,東京有87座電動汽車充電站以及無數的充電樁,電動汽車5小時就能充滿電,跑100公里,而整個成本換算下來也就是人民幣6~8元。”上述電網人士表示。
“目前,電動車的很多數據都是實驗室的數據,據我了解,電動車充滿電的情況下才能跑300公里。這樣的話,就要求充電站至少是25公里建一個。另外,它的造價也比較貴,同樣是20萬元的傳統汽車折成同等檔次電動車的話,至少要70萬元左右。”上述電網人士說。
以比亞迪純電動汽車為例,快充2個小時可充電57度,可行駛300公里。
不過,有專業人士表示,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一項新的技術即使開發成本高昂,但只要得到有力地推廣和應用,規模經濟創造的效應能夠使原本不經濟的行為變得經濟和合理。此外,我國已制定了相關補貼政策,純電動汽車每輛可補貼6萬元。業內人士透露,相關補貼政策將很快出臺。(周麗敏 徐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