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有關規定,1月31日前,發達國家應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2020年中期減排目標。截至目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提交或者提出了各自的大致目標,其中美國、日本和歐盟都曾宣稱,這些目標是雄心勃勃的、有力度的。然而,事實真如此么?
美國提交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17%,這個數字看上去挺大。但查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數據可以看到,1990年到2005年美國排放增加了16%。因此,把美國減排目標換算成以1990年為基準,僅相當于減排約4%。因此,無論如何,4%是不能被稱為有意義的減排的。
再看日本,它向《公約》秘書處提交的文件中,承諾在1990年的排放基礎上減排25%。但日本政府強調此舉措的實施,“要以所有主要國家共同構筑公平的具有實效性的國際框架,并擁有積極的減排愿望為前提”。
有關專家指出,鳩山由紀夫政府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這相對于日本上一屆政府似乎積極多了,但這里面也存在問題,即日本為減排目標設置前提條件。設置這一條件的言外之意是,對發達國家本應明確減排的國際安排,日本有自己的解釋權,它可以以一些主要國家做得不好為由,拒絕執行自己提交的減排計劃。此外,日本所說的“主要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然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規定,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日本沒有區分這些國家。因此,日本把不合理的事情作為承諾的前提條件,其承諾可信度要打相當折扣。
至于歐盟提出的目標,把其中期減排承諾與它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內的減排目標作個比較,就會發現其中的不足。據有關機構測算,相對于1990年,歐盟2008年到2012年5年減排8%,相當于年均減排2.48%;現在歐盟提出到2020年減排20%的目標,相當于從2013年到2020年8年年均減排1.05%,還不到第一承諾期的一半。即使歐盟最終決定把20%的目標提高到30%,8年平均每年僅減排1.93%,仍然要比第一承諾期的水平要低。因此,歐盟的承諾并不是個有力度的承諾。
不難看出,發達國家這些形形色色的減排實際是力度越來越弱的減排,設置前提條件的減排,含“水分”的減排。但它們卻被發達國家自稱為“有力度、有意義、有雄心”,自然引起發展中國家的強烈不滿。事實上,發展中國家普遍主張,發達國家應在1990年基礎上將減排幅度提高至40%。氣候談判始終舉步維艱,與發達國家不愿率先作出大幅度減排、減排計劃含“水分”有很大關系。(記者楊駿)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