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中有機遇
“低碳金融”大有可為
全球金融模式正悄然進行新一輪調整;國內經濟發展方式正謀求深層次轉變。中國金融業必須努力適應國際、國內經濟和金融環境的發展變化。
金融領域的“新動向”引發了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的三個“擔憂”:——某些地方政府籌建本地統一的投融資平臺,以此整合當地企業的存貸款,是否對國有和中央金融機構的發展產生擠出效應還有待觀察。——越來越多的企業集團進軍房地產行業和金融領域,對金融監管能否到位提出挑戰。——通訊公司和大型連鎖公司依托其客戶群向金融領域進軍,從收付清算延伸至開戶、存款,令商業銀行業面臨挑戰。
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在演講中建議用好外匯儲備。“可拆借給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可采取與商業銀行簽訂人民幣資金付款的方式,以回收國內過多的流動性。”他興奮地期許:“若銀行能走出這一步,將支持中國企業邁出一大步。”
招商銀行副行長張光華表示,2009年政府投資帶動了銀行信貸,但銀行盈利能力、風險管理水平等仍面臨巨大的挑戰。“銀行必須通過完善管理體系、優化流程來防范風險、提高效益;通過引進現代的量化的技術手段和工具,使經營管理更加科學、準確。”
近年來銀行、保險頻頻聯手,混業經營勢不可擋。中國人保副總裁丁運洲呼吁:“混業經營存在風險,但不能因噎廢食。監管部門須以明確的文件推行混業經營試點。”
發展低碳經濟,將對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低碳金融”是中國金融業新的“興奮點”。
建行副行長胡哲一認為,支持低碳經濟不光是責任所在,銀行其實也有利可圖。“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有大批傳統產業改造、大量新興產業成長,必將產生巨大‘綠色信貸’需求;銀行可提供信用咨詢、理財產品、低碳項目融資等服務新產品,還可以直接參與碳交易市場。”他透露,建行已與國內一些排放權交易所簽署戰略協議,并選定部分項目開始碳交易的試點營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建議國家、各省市區盡快建立自己的碳排放“賬戶”。在此基礎上建章立制、調整政策,推廣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碳排放問題本質上是發達國家約束發展中國家的武器。但我們要從節能角度,即降低成本的角度來考慮這一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說,今后國家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財政支持力度,大力培育科技人才,保護知識產權,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記者曲哲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