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的年散失量相當于1000億桶石油,比起太陽能,它的利用系數是最高的73%,人類守著一個“給力”的能源富礦,卻在利用上略顯無力,中科院院士汪集暘呼吁——
“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該建立國家級研發平臺以提高創新能力,并加強技術研究開發、實施示范工程,制訂優惠扶持政策以推動地熱發電產業化。”12月7日,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承辦的油區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在他《地熱能開發利用與節能減排》報告中提出了關于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的對策與建議。
會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以及勝利油田、山東科技大學等單位的近30位專家學者就油區地熱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展開研討。
地熱資源“很給力”
地熱能是一種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據估算約為全球煤炭儲量的1.7億倍,每年從地球內部經地表散失的熱量相當于1000億桶石油的熱當量。目前我國地熱開發利用量約為5億立方米,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但地熱在整個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還很小,不足0.5%。
據山東省地質局資料,全省17個城市均有地熱資源,為全省煤炭資源量的4倍。若進行產業化開發,潛在價值可達800億元以上,并可解決數萬人的就業問題,具有很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不過,目前并非所有的地熱資源都可開采利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熱能工程研究所教授梁金國表示,目前國際上所指的地熱資源僅為地殼淺部5000米以內儲存的天然熱量,相當于5000萬億噸標準煤的熱量。
汪集暘說,東營市是山東地熱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其可采量為562.61億立方米,允許開采量為每天154.14萬立方米。經過多年的勘探論證,證實勝利油田所處的黃河三角洲地區蘊藏有大量的地熱資源,潛在開發價值120億元。
“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熱是一種最為現實并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其能源利用系數最高,高達73%。”汪集暘院士說,“高溫地熱發電與傳統的鍋爐供暖相比至少可減50%。”
利用技術“很滯后”
汪集暘根據他的調研和研究指出了當前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中存在的5個主要問題。
一是地熱利用技術發展嚴重失衡。20年來,地熱發電停滯不前,發展規模和水平已遠遠落后于地熱直接利用。地熱直接利用雖然發展較好,但也存在資源利用率較低的問題,沒有形成資源梯級開發綜合利用的模式。
二是全國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程度低。他說目前全國地熱資源雖然經幾輪評價,但基數仍然不清,特別是大型含油氣沉積盆地中的地熱資源量尚未得到進一步評價。勘查評價滯后于開發利用,直接影響到地熱產業的發展。
三是地熱利用關鍵技術尚待突破。我國地熱利用技術尤其是地熱發電技術沒有形成積累,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我國目前相關技術研究開發尚處于空白,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也尚未開展。
四是地熱產業缺乏扶持政策。我國地熱產業在政策上支持力度偏弱,社會各界對地熱的認知度不高。總體上看,地熱供暖及地源熱泵產業雖然已得到國家政策扶持,但力度還不夠。
五是人力資源缺乏、研究力量薄弱。上世紀70至90年代,我國呈現地熱開發熱潮,培養了一批地熱能研究開發骨干,但近30年人才資源缺乏,研究力量薄弱。整個科研隊伍規模在100人以內,遠遠落后于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研究隊伍。
國家平臺“很必要”
針對當前存在的5大問題,汪集暘認為,國家級研發平臺,有助于提高創新能力。若能在國家能源局的指導下,成立“國家地熱能源研發中心”,將整合全國優勢力量,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突破關鍵技術,提高地熱能科技自主創新力和核心競爭力。汪集暘同時建議啟動資源調查項目,科學規劃,重點部署,開展宜于發電的地熱資源的調查研究;進行全國地熱資源評價和區劃,確定我國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重點地域,特別是針對油氣田區。
針對我國技術積累少,與國際差距較大的現狀,汪集暘認為應重點解決地熱能開發過程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應以國家財政扶持和企業投入結合的方式,實施中低溫地熱發電示范工程。同時制訂優惠扶持政策,推動地熱發電產業化,并在《可再生能源法》框架下,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法規政策和優惠扶持政策,參照太陽能、風力、生物質能發電國家補貼的方式,對地熱能發電實行激勵機制,以保證我國地熱發電的可持續發展。通訊員 劉積舜 本報記者 王建高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