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墨西哥海濱城市坎昆是世界關注的中心。
在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因事關各國的切身利益而面臨重重難關。會議開幕幾天來,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減排責任和義務的認知上存在巨大分歧,基本上處于各說各話的狀態。
讓關心氣候變化的人士倍感憂慮的是,某些發達國家企圖否定《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變雙軌制為單軌制。日本談判代表團更是公開聲稱要“終結”《京都議定書》,并因此獲得“每日化石獎”。
當然,坎昆大會尚未結束,諸多難題能否破解,尚未可知。不過,氣候談判困難重重,恰如“雄關漫道真如鐵”,卻是不假。要知道,如果把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前的幾年談判算在內,氣候談判已經走過了20個春秋。
那么,氣候談判是否是一局死棋?恐怕未必。畢竟,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而又難以回避的挑戰。談判,不管有多艱難和漫長,終究是要取得成果的。實際上,國際上類似這樣的“坎昆式難題”又何止氣候談判。
還是在本周,偃旗息鼓已久的多哈回合談判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11月30日,世貿組織貿易談判委員會在日內瓦開會,就推動多哈回合談判舉行磋商。
從2001年至今,多哈回合談判已走過了9個年頭,其間起起落落,終究沒有修成正果,目前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此前不久,世界主要經濟體領導人在二十國集團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期間宣布,2011年將是完成多哈回合談判的“最佳時間”。
可惜的是,這一“最佳時間”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讓人欣慰的是,在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后,國際社會加快這一談判進程的緊迫感和政治意愿又有所增強。而這種共識,恰是各具特色的國際合作所不可或缺的。
本周,歐盟迎來《里斯本條約》生效一周年慶典。從1957年簽署《羅馬條約》至今,歐洲一體化已走過53載。僅僅半個多世紀,歐洲大陸已由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轉變為全球最和平穩定的地區之一。雖然,歐洲在一體化過程中也曾磕磕絆絆,眼下又備受希臘和愛爾蘭債務危機的困擾,但這個經濟總量、對外貿易和投資總額均居世界首位的超國家實體的建成,已足令歐洲人為之自豪。
《圣經》中有個著名故事:人類想上天堂,造巴別塔以登。上帝為阻止人類登天,遂使人類講不同語言。因溝通不暢,巴別塔最終半途而廢。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語言已不是難題,但能否跨越利益鴻溝達成共識,卻是諸多“坎昆式難題”可否有解的關鍵所在。陳俊俠(新華社記者)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