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全球關注的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終于開幕。哥本哈根之后的氣候領域博弈再次開始。盡管前景并不樂觀,人們仍然對坎昆氣候大會寄予期望。大家普遍認為,盡管這次坎昆會議不可能徹底解決當前各國在氣候變化上遇到的一些難題,但與會各方態度務實,主張“由易到難”,有望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取得進展。
自工業革命以來,主要由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不利變化,卻使發展中國家正在遭受同樣甚至更多的負面影響。因此,發展中國家認為有必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不僅要求發達國家為以前的排放“埋單”,同時有效區分不同的“排放訴求”,保護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而發達國家則堅持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承擔更大的減排責任。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在近日撰寫的分析文章中,把目前國際氣候談判歸納為歐盟、美國和中國的“三角紛爭”。三者的參與態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構建國際氣候制度進程。
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歐盟一直發揮著領導者的作用,積極致力于促進全球性的氣候保護行動和制度構建。 美國一直扮演著“阻礙者”的角色,盡管也在口頭和某些行動上做出了姿態,但離著全球的期望或者說應盡之責還遠;而中國將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積極維護并促進由“巴厘路線圖”確定的雙軌談判進程。來自荷蘭的國際碳購買商中國碳基金(荷蘭)北京代表處吳宏杰先生認為,中美之爭不可避免的將成為坎昆會議上的焦點所在。針對中國的批評大多在于實際排放量和承擔責任上的差距,針對美國的批評則在于其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卻一直回避相應減排責任和公約約束。
毋庸諱言,紛爭由來已久且尚難解決——今年的四次氣候變化談判會議結果即是明證——期望坎昆會議能擺平一切乃是癡人說夢,但只有互相指責卻的確也是自毀長城。在坎昆會議上,各方可以明確立場,從人類的長期發展著眼,從目前具體措施著手,正如中國碳基金(荷蘭)吳宏杰先生認為的,坎昆會議“決小不決大”:可能并不會達成有大方面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在小的具體方面仍然可以有所作為。
比如,技術轉讓和資金援助的有效機制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非常關鍵的核心手段,然而發達國家卻并沒有真正擔負起這方面的責任。在坎昆會議上,這一狀況可能會有所改觀。
此外,與貿易相關的“碳關稅”和“邊境調節稅”問題,與航空航海等行業部門相關的減排安排,盡管會超出氣候變化公約的范疇而難以開出最終處方,但坎昆會議還是將研討這些問題。
在吳宏杰先生看來,由于哥本哈根會議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此次的坎昆會議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建立對于氣候變化和相關政策前景的信心。而且通過坎昆會議,還可以推動國際氣候變化資金和相關技術的有效進展。
陳彬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