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低碳熱”也需“冷思考”
作者 肖欣
“省里突擊節能減排任務,我家一三五被停電了”、“一斤肉消耗0.24噸碳排放:吃肉你就沒資格談環!、“氣候變化大會前,歐洲青年絕食抗議”……最近網絡熱炒的話題讓低碳、環保顯得有點駭人聽聞。
有網友驚呼:怎么回到了原始社會?!也有網友質疑:低碳、環保難道不是為了環境不變得更差,日子能過得更好么?
既然低碳已經關乎“用電”和“吃肉”這些生活細節,它就值得每個人思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環境資源法專家周珂向記者指出,最近這些年,我們對碳減排越來越重視,但碳減排不是環境保護唯一的目的,也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唯一的措施。
與被限電的城里人和有肉不吃的環保者相比,住在青海、西藏的一些牧民,過去因為高海拔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一直無法通電,但現在,他們通過小型太陽能項目,終于用上電燈和冰箱,結束了吃風干生肉的生活。
通過資金支持、技術轉讓、能力建設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所致影響,也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中所規定的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減緩、適應、資金和技術轉讓相輔相成。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結構轉型,中國政府在自主減排上所做的承諾和努力受到世界公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對綠色能源投資力度最大的國家。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水電裝機容量、人工造林面積均居世界第一,風電累計裝機容量位列第二。
但“低碳熱”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讓專家們呼吁:無論是地方政府、企業還是公眾,在履行環境責任時,應注重能力建設,而不是表演技巧。
11月24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緊急通知,要求正確處理節能減排與合理發用電的關系,叫停拉閘限電。發改委官員也在近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作出解釋,稱拉掉老百姓電的地方政府,實際上是看中了“錢袋子”。
《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在一場“企業碳減排先鋒論壇”上提出,“在一些風電、水電建設項目中,追求低碳時忽略了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環保的其他方面,這也是一個誤區”。
中國標準化研究所的張新認為,要把低碳落到實處,須進行科學系統的標準制定和標準體系的規劃研究。
西門子公司的工程師們則發現,節能減排不只有開發新能源一條路,提高能效是更為現實的選擇。他們為控制機房里唯一需要保持低溫的蓄電池專門設計了局部保溫設施,這樣就能將整個機房的溫度上調10度。這個小創意節省了70%的能耗。
同時,也有不少網友發帖反駁素食環保者說,“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吃肉的人照樣也環保”。(完)
參與互動(0) | 【編輯:朱鵬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