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聯手推價”?
在本報記者采訪中,“各地拉閘限電帶來柴油用量猛增”,被中石油方面人士解釋為此次柴油緊張的主要原因。
由于涉及限電省份較多,企業數量大,拉閘限電能夠帶來多大柴油消費的增量,目前尚無準確統計數據。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市場營銷所正對此進行調研,該研究所人士稱,此次“油荒”“有一半以上的因素是拉閘限電”。
但此說法也受到質疑。
“使用柴油發電的多是一些小型加工廠,其帶來的柴油需求增加遠遠不能改變供求關系,更不會帶來1000元/噸的漲幅。這輪‘油荒’完全不是供求因素所帶來的,油價充滿泡沫。”東方油氣網副總經理鐘健說。
卓創資訊分析師陳晴在11月10日發表的《主營增供難敵新一輪調價預期,柴油荒年內或將延續》一文中稱,引述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人士的一項估計稱,拉閘限電省份柴油需求平均增加10萬噸左右。
如果這一估計接近事實,則以浙江省為例,據《浙江省成品油油庫發展規劃2005-2010》中的預測,浙江省預計2010年柴油消費量為1448.15萬噸,每月柴油消費量為120萬噸左右。照此計算,因柴油發電帶來的10萬噸增量占消費總量不足10%。這一比重顯然不足以引起市場的劇烈波動。
從煉廠環節來看,根據各地公開的煉油項目資料計算,近年來各地煉油產能大規模增加。2009年新增煉能3700萬噸/年,2010年新增煉能2000萬噸/年。業內人士預計2010年國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5.2億噸/年。
目前,中海油惠州1200萬噸/年、中石油欽州1000萬噸/年、中石油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天津石化1250萬噸/年等大型新建煉油項目紛紛投產。
“隨著國內新建煉廠的增加,2011年開始,國內資源量明顯過剩,預計到2015年成品油資源過剩將達0.8億噸。龐大的煉油能力能夠保證國內成品油的供應,如果煉廠滿負荷投產,成品油資源將有過剩。國內成品油資源供過于求將長期持續。”今年6月份,中國石油銷售公司副總經理付斌做出上述判斷。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龔金雙告訴記者:“目前兩大公司煉廠也沒有大規模停產檢修計劃。國際油價大幅上升,雖然提高了煉廠的成本,但不足以使企業減少油品生產。在柴油的供應問題上沒有出現大的缺口。”
無論從供應側,還是需求側判斷,“油荒”似乎都不應該出現在今冬。
那么癥結何在?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的說法是,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系統的部分分公司導演了此次“油荒”。
“每次‘油荒’之前,這些分公司都是通過停止批發、限量供應等手段制造市場緊張的氣氛,然后借機提價。‘聯手推價’是他們常用的銷售策略。”趙友山說。
近日,趙友山與兩大公司下屬分公司因油源問題有過交涉。據他說,交涉中得知的情況是,這些分公司油庫里有油,但不對外批發。
“分公司人員和我們講,民營企業必須與總公司溝通才有油可供。他們只對本系統內加油站供油。”趙友山說。
從一位與兩大公司交往頗深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處傳出的說法是:“一些地區兩大集團油庫有資源,但是仍采取限量銷售政策,停批限供。”
與此同時,據一些民營加油站負責人和中石油一位油庫經理反映,兩大集團一些地方分公司執行汽柴搭售政策,搭售比例從1:1到1:2不等。一些社會油站為了獲取柴油,只能被迫接受一定數量的汽油。
成品油儲備之患
連續多發的“油荒”客觀反映出國內成品儲備體系的脆弱。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國內柴油庫存為700萬噸,環比下滑8.6%,國內柴油庫存連續六月下降。
“目前,國內成品油儲備非常脆弱,做不到淡儲旺銷,成品油戰略儲備進展緩慢。”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家祥說。
2009年底國內成品油庫存為5300萬立方米。成品油庫主要集中在國內成品油消費較為旺盛的區域,華東地區的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合計占全國比例的23%。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市場營銷所所長龔滿英預計:“2015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成品油庫存5000萬方,社會經營單位成品油庫將達到2800萬方。”
龔滿英的估計或許過于樂觀。2008年5月19日,《石化調整和振興規劃》首次提出加快建設成品油儲備,目標是2009年成品油儲備到300萬噸,2010年達到600萬噸,2015年1000萬噸。
但是,由于《規劃》未對成品油儲備的收儲細則作出進一步說明,成品油儲備建設迄今進展不快。
“為了降低成本,石油企業沒有積極性增加商業儲備。如果作為成品油戰略儲備,必須由國家給以政策、資金上的支持。”毛家祥說。
中石油一位成品油庫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座30萬立方米的油庫投資約6億元,這些投資包括征地、土建、拆遷補償、設備設施費用、人工成本等等。此外,成品油庫建設還需經過一系列評審過程,例如環評、安評、水土資源影響等,需要與當地政府和國家多個部門溝通協調,更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
成品油儲備落后于原油儲備,除資金問題外,成品油易揮發變質,油庫必須定期更換油品,管理上要求高,這是國內成品油儲備緩慢的另一原因。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