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份以來,煤炭價格大幅上漲,其中既有季節性需求的自然輪動,也有因“極寒天氣”傳言帶來的投機等多方面因素。對煤炭的后市,市場傾向于認為未來半年內煤價還將持續走高。
10月下旬,現貨市場煤炭價格開始大幅上漲。10月22日,發熱量5500大卡的大同優混平倉價為每噸760元至780元,而在9月25日,同樣發熱量的大同優混平倉價為每噸710元至720元,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價格上漲了約7%。
記者在濟南周邊幾家煤場采訪發現,最近幾周煤炭供應價格持續上漲。以生活用煤為例,每噸價格由原來的每噸1200元漲至1300元。濟南多家供熱公司的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表示,因為擔心煤價進一步上漲,公司已派出采購人員長期駐扎山西省的各大煤礦。
類似的價格變動在火力發電企業得到了印證。山東黃臺火力發電廠廠長助理李剛3日告訴記者,他們采購的煤絕大部分來自山西省,由于供求比較緊張,煤炭現在基本上一周一個價格,3日最新的消息是又上漲了40元,很難預測煤價什么時候能停下來。
事實上,近幾年每到供暖期臨近,總會有一波煤炭價格炒作之后的上漲。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不過從時間上來看,今年煤價上漲普遍比以往提前,而且漲幅加大、頻次更快。一些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今年導致煤價提前上漲的主要因素有:季節性需求、煤炭資源整合、運輸不便和投機行為。
聯合金屬網煤炭分析師馮津津認為,本輪煤炭漲價首先屬于季節性上漲,第四季度是煤炭運輸的傳統旺季,加上目前已進入冬儲煤時節,北方省份供熱企業對煤炭需求比往年有所增加,因此煤價肯定會出現浮動性上漲。
“相比以往,今年北方降溫來得早,加上此前有傳言說北半球今冬可能遭遇超低溫極端天氣,這一所謂的‘極寒天氣’說對煤價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馮津津說。盡管“千年極寒”這一說法一直存在爭議,但面對近期的降溫,業內人士似乎更愿意相信其發生的可能。一些中間商開始加緊囤煤、電廠開始補庫存,很多煤炭需求量大的單位選擇提前和加大儲煤,迫使冬季用煤需求提前,導致市場上供需關系的變化,進而促使煤炭價格上漲。
李剛認為,今年以來國家對煤炭資源的整合對煤價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煤炭市場本來就屬于賣方市場,現在經過資源整合之后,煤炭銷售權集中到了作為整合主體的集團公司手中,如果說往年一些用煤大戶或許還可以從中小煤礦直接進貨,但現在基本沒有可能了,這樣煤炭企業的話語權就更強了。”
此外,交通運輸也是影響煤價上漲的重要因素。“極端嚴寒天氣在拉動社會取暖、用電、用煤需求增長的同時,還會導致煤炭運輸受阻,公路煤炭運輸堵車、鐵路煤炭運輸‘凍車’、港口結冰‘封航’,影響或破壞正常的煤炭供求關系,進而引起煤炭供求緊張,拉高煤炭價格。”龍礦集團銷售部門負責人說。
再有,基于“極寒天氣”的傳言,一部分投資客也參與到今年的煤炭之爭中。李剛說,一些投資客對全國性的煤炭價格撬動作用不大,但如果他們勁往一處使,還是能夠對一個地域內的價格變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龍礦集團銷售部門負責人說,近期煤炭中間商的活動在煤炭供需關系的變化中扮演了較為重要的角色,因預計到煤炭價格在第四季度將會大幅上漲,從而進行囤煤活動,人為地減少了市場上的煤炭供給,直接推動了煤炭價格上漲。
不斷變動攀升的煤炭價格讓發電企業措手不及且壓力巨大。“按現在煤炭每噸800多元的價格來算,山東的部分發電企業實際上已沒有利潤可言。”李剛說。
煤價持續高位運行給下游市場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視。李剛說:“我們電廠每天的用煤量在7000噸左右,去年全年基本上是盈虧相抵,但今年以來,已經虧損了1億多元。盡管我們一直在實行內部挖潛,但關鍵還是要看煤炭價格。”
不過,從目前的種種跡象分析,未來煤炭價格仍將延續上漲勢頭。上海航交所數據顯示,標桿航線秦皇島到上海的煤炭運價10月27日已經飆升至80元,較9月份上漲近八成,較8月中旬更是上漲了167%。一般來說,國內煤炭海運價格是港口煤價的先導,海運費快速上漲,預示煤炭漲價仍將持續。
此外,不少機構分析認為,需求增加是導致煤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下游行業預防動機增強,將推動煤價繼續上漲,預計未來3-6個月內煤炭供需趨緊將支撐煤價上漲。
馮津津說,進入10月份以來,市場上標煤價格上漲已經超過100元,西北一些小煤礦漲價甚至超過200元。未來價格肯定還會上漲,而且漲幅很可能會超過去年。
龍礦集團銷售部門負責人表示,國際煤價及海運費的上揚也將推動國內煤價繼續走高。2010年中國由煤炭凈出口國轉變為煤炭凈進口國,國內煤價與國際煤價進一步接軌,我國煤炭市場與國際煤炭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際煤炭市場的變動必然會波及國內煤炭市場。
“進入10月份,全球三大主要煤炭市場的煤炭價格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上調。10月22日,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煤價再次突破100美元大關,為每噸101.76美元。同時,國際原油價格也在上漲,這都將拉動國內煤價走高。”這位負責人說。(記者羅博、席敏)
參與互動(0) | 【編輯:許曉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