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亮麗的出口成績單背后,光伏產業的整體發展仍暗藏隱憂。據介紹,占目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比重80%以上的晶體硅產品,其主要原材料90%以上產自國外;同時,我國多晶硅提煉技術長期面臨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而諸如晶硅電池全自動絲網印刷機和自動測試分撿機等高端關鍵技術設備則都依賴進口。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原料、關鍵技術設備、市場需求“三頭在外”的現象,早已成為我國光伏產業的嚴峻現實。
低端“體力活”難占產業鏈高端
一個原料、技術和市場皆不在國內的行業,為何仍能吸引大批資金和企業進入?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賈銳分析指出,盡管太陽能光伏產業分屬高科技行業,其技術和資金門檻實則很低,在行業利潤仍然偏高的情況下,形成“淘金熱”很“正常”。
低門檻下的“淘金熱”,導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主要集中在組件生產和太陽能應用產品等產業鏈的中下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由于下游產品生產投資少、建設周期短、技術門檻低,吸引大批企業和資金的進入,我國光伏產業越往下游競爭越激烈;而在原材料提煉技術和生產線核心關鍵設備制造等上游環節,則處于起步階段,進入者寡。
一位業內專家對此尖銳地形容,國內大多數太陽能電池廠家其實做的是產業鏈低端“搬運工”和“組裝工”的“體力活”,都只是購買電池芯片進行簡單的組件封裝工作,而且在產品類型選擇上存在跟風取向和產品品種單一的問題。
做“體力活”的直接后果,在話語權上難免受制于人。2009年,受金融危機和歐美國家能源補貼政策變化的影響,國內很多光伏企業頻現危機。有關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有200多家光伏產業組件企業停產或減產,保持正常生產的企業僅約70家,而2009年全年出口光伏產品的平均價格也呈現下降趨勢。
技術的限制更易造成能耗和污染。據專家介紹,光伏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多晶硅提純耗能嚴重,目前國內提煉多晶硅耗電量基本在2萬千瓦時/噸,而被定義為高耗能行業的電解鋁,其用電量也不過約1.45萬千瓦時/噸;此外,多晶硅提純時會產生四氯化硅等廢氣和有毒物質,對環境污染和危害較大,而國內企業目前在處理回收上技術和資金投入都比較缺乏。
目前很多歐美國家都以優惠政策和補貼鼓勵發展和使用太陽能,是光伏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歐洲國家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國家生產多晶硅,都把多晶硅生產放到了發展中國家。”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一位官員曾表示。
有關分析認為,我國的多晶硅生產已形成“清潔能源出口國外、能耗污染留在國內”的節能減排倒掛現象,相當于以高成本間接大量出口能源,得到表面利益,付出高昂代價。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