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國家發改委就居民用電階梯電價開征意見。階梯電價就是讓居民“少用少花錢、多用多花錢”的價格調節系統,由于通常還兼有保障低收入人群用電的作用,又被稱為“窮人電價”。不少國家早就開始實行類似階梯電價的方案,在日本,為了保障低收入群體用電需要,還特別設置了“生命線電價”。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樹杰稱,中國也要實施“窮人電價”,就是要“不再對富人進行補貼,只是對窮人補貼”。
從經濟學上說,這是一個典型的通過價格調配資源的做法。一方面,對于富人來說,如果電價用多用少一個樣,那么因為電的價格相對較“賤”,富人階層就會傾向于浪費電;另一方面,對于窮人來說,在某個階梯內進行低定價能夠保障窮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按道理說,階梯電價是國際趨勢,也符合經濟學原理。但此次發改委出臺這一方案之后,民間并不買賬,原因在于,三個階梯并不是有升有降,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電價都在升,總體電價沒有降的部分,只有漲的部分,那么不管怎么說,電價都是要漲。而在具體操作中,首先引起爭議的是對第一檔標準的劃分,無論是110千瓦時/月還是140千瓦時/月,似乎都與民眾實際生活用電量相比較低。山東濟南統計局2008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為每戶152.35千瓦時/月,而國家級的統計數據至今未見,但民間的直觀感覺就是這種劃分不符合實際。隨之引發人們對以覆蓋率來劃定各檔標準的質疑:之前在空置房統計的社會呼聲中,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電力部門明確表示無法通過讀表統計空置房,那么現在這種覆蓋率又是如何統計出來的呢?
按道理,階梯電價的制定比較科學,對窮人也有好處,這是國際慣例,但在我國卻似乎只成為壟斷企業的自我訴求,反而與民眾呼聲相悖。發改委公布的方案為何不能將階梯劃分得更為細致,為何所有階梯只有漲沒有降,為何不能給窮人階層劃出一個“生命線定價”?如此說來,這樣的方案就是一個漲價方案,難免讓人覺得“科學制定價格”變成了一個幌子。實際上,對于民眾可以承受的漲價空間早有專業人士計算出來,據《2004年中國電價與電力發展報告》推測,當城市居民電價增長幅度控制在0.04元—0.05元之間、農村居民在0.02元—0.04元之間時,漲價是可以被承受的。不知道這個數據是不是給這個方案提供了合法性。
客觀地說,我國多年來對居民用電實行低價政策,通過提高工商業用電價格分攤成本的做法,確實無法反映資源價格應有的水平。然而,居民用電價格市場化并不等同于階梯電價,因為目前的階梯電價方案仍然是行政命令式的“一刀切”,很顯然,新方案的定價權仍然是由行政命令說了算,而不是由市場說了算。企業、家庭電力的生產、輸送、買賣過程,只要上游是壟斷市場,那么下游就不可能實現市場化定價,因為定價權永遠在上游。這個道理和石油、電信行業一樣,相比較而言,石油、電信還有幾家壟斷巨頭競爭,電力行業尤其是電網,幾乎毫無市場化可言。這幾年,電價的調整一直引起很大爭議,關鍵還在于電價改革市場化始終無果。電煤的內部扯皮往往還波及國計民生,壟斷企業與市場的矛盾一直不斷,政府不斷出來調節卻很難左右逢源,因為政府本身的參與就降低了市場化的純度。
階梯電價最終結果如何,我們呼吁發改委和電力企業作一個妥協,至少目前的階梯相對來說過于霸道,應當給收入較低群體一個價格下降的階梯,才能容許后面有幾個價格上漲的階梯。畢竟,目前國內低收入群體對民生方面的價格波動已經非常敏感了。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