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山西政府與華潤集團、中海油、中電投集團以及大唐集團等四央企簽訂了合作協議,煤基清潔能源、醫藥、微電子等低碳項目成為合作重點,據預計,一旦這些項目都順利推進,未來五年,上述四家央企在山西的投資金額高達4500億元。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山西在開先河主導煤炭兼并重組后的再次求變,山西主動導入低碳項目將再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倒逼經濟快速轉型。
煤炭重組轉型
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煤炭之于山西,是財富,亦曾是痛楚。富足的煤礦,眾多的中小礦企曾為國家能源供應做出過突出貢獻,但也不否認這其中也積累了諸多“沉疴”,絕大多數中小煤礦先天投入不足,保障安全生產能力差。2008年,金融危機襲擊,煤炭需求遭遇冰點,小煤窯不堪一擊,大煤窯也是捉襟見肘,山西煤炭格局的諸多問題被暴露出來,金融危機倒逼山西煤炭產業重組的大幕拉開。
山西煤炭行業的“多、小、散、亂”的格局,影響了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從歷史看,雖然幾經整治有所改觀,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業內專家診斷認為,國內煤炭工業的結構極不合理,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集約化水平低。小煤礦的大量存在制約了煤炭集中度的提高,造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形成了不安定因素。煤炭產業必須走高效安全、有序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的新路子。
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不期而來,全球經濟回落,山西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金融危機帶來了困境,同樣也帶來了機遇,困擾多年的煤礦業整合被迫破冰。
山西煤炭資源整合是多重壓力下的戰略選擇,是實現煤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談及一年前啟動的山西煤炭資源整合重組,山西省煤炭工業廳廳長王守禎曾對媒體說,“早走比晚走好!”
2009年4月15日,省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明確了兼并重組整合目標。到2010年底,全省礦井數量控制目標由原來的1500座調整為1000座。確定了兼并重組整合主體,支持大型煤炭生產企業作為主體,兼并重組整合中小煤礦、控股辦大礦,建立煤炭旗艦企業,實現規模經營。
通過重組整合,山西煤企由2200多家減少到130家,形成4個年生產能力億噸級的特大型煤炭集團。已經形成了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國有、民營并存的辦礦格局,國有企業辦礦占20%,民營企業辦礦占30%,股份制企業辦礦占50%,煤礦產權結構明顯優化。
山西產業結構調整出現了顯著的變化。
在“國進民退”的爭議
夾裹中行進
山西煤炭兼并重組并非一帆風順,煤炭兼并重組一直被“國進民退”的輿論夾裹著,“國進民退”是似乎與改革開放是背道而馳的,是應該被抨擊的,主導者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在反對者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中,也有堅定地支持者,有媒體指出,山西煤炭整合是“不是國進民退而是優進劣退”,不能單純以“所有制”論是非,而應以“生產力標準”作為主要衡量標尺。
“小煤礦退出,并不意味民營資本從煤炭產業的退出。”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云說,社會上所傳山西整合重組大搞“國進民退”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應該是“大進小退”、“優進劣退”,這樣做,更有利于優質煤炭企業做大做強。
為探討中國煤炭產業升級并購策略和途徑,增進社會各界對山西資源整合、兼并重組工作的了解與支持,山西省政府多次組織專家學者建言獻策。與會專家給以了充分的肯定,專家認為,山西煤炭資源整合是踐行科學發展觀、貫徹實施國家煤炭產業政策的重大戰略舉措,對于優化煤炭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意義重大。集約化發展、規模化生產是煤炭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山西煤炭資源整合符合國家煤炭產業政策要求,總體戰略方向是完全正確的。這些肯定的回答給了山西煤炭整合的倡導者極大地信心,兼并重組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兼并重組過程中,對民間資本采取了“疏”的政策,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從煤焦領域向國家、省鼓勵發展的領域投資轉型,引導民間資本的流向。出臺了《關于促進民間資本進入我省鼓勵類領域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民間資本投資將得到土地供應、財政扶持、稅費優惠等九方面政策傾斜。據統計,山西已有六百多個多個煤焦鐵企業轉產和兼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資總額達68億元。
山西兼并重組效果明顯,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率,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山西省副省長陳川平曾上表示,目前山西省煤礦“多、小、散、亂”的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山西煤炭重組也得國家能源局有關領導的肯定。今年1月5日,在山西舉行的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工作媒體通氣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稱,“山西煤炭企業重組整合措施是全國煤炭產業結構調整的先聲,是一個重要的試點,這項舉措不僅要在山西省實施,而且目前已經上報國務院,將會在全國煤炭行業實施,它是符合煤炭產業發展方向的。”
自此,“國退民進”之聲漸漸消退。
“黑”轉“綠”
產業結構升級戰
山西煤炭企業重組行動,給很多煤老板們帶來了切膚之痛,也恰恰正是這種痛,讓企業老板們深刻地認識到,長期以來,“多、小、散、亂”的煤炭開采格局,造成了山西煤炭產業浪費資源、破壞生態、事故頻發、滋生腐敗等不良生態。這次山西煤炭兼并重組也使主導者認識到,擯棄“污染的GDP”,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才會使山西步入可持續發展道路。
由“黑”轉“綠”不僅僅是指對煤炭業的變革界定,更重要是對整個產業調整的深刻理解,山西產業結構升級進入了更高的層次。產業結構問題不僅影響著山西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同時也極大地影響著其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后勁。為了扭轉山西原有的畸重性、資源性產業結構,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譬如發展物流業等等。
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利器。面對世界風起云涌的低碳轉型,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表示:“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如果我們能夠盡快發展低碳產業,盡快低碳轉型的話,那么我們就有可能在世界新的低碳革命中占據領先地位。”毋庸置疑,如何變高碳經濟為低碳發展?加快產業鏈的延伸,這對資源豐富,污染嚴重的山西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業內專家曾這樣概括山西煤炭“轉身”的道路:有轉型決心,有發展思路。這種思路在煤炭業結構初步完成后,被重新運用到產業結構升級上。山西在經濟轉型發展方面率先行動。
從近日舉行的山西能博會來看,山西在積極行動。建能源產業的國際交流平臺,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延伸能源產業鏈,對傳統能源產業進行改造提升,實現山西經濟的轉型發展,倡導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和綠色轉型,實施以促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的綠色發展戰略,是這次能博會的重要內容之一。
9月15日,山西省政府與華潤集團、中海油、中電投集團以及大唐集團簽訂了合作協議,涉及的項目覆蓋了能源、房地產、建材、醫藥、微電子等多個領域,其中以清潔能源為重點。未來五年,上述四家央企在山西的投資金額高達4500億元。這也在山西引進低碳項目,倒逼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策略,也是山西煤炭業重組思路的繼續。
業內專家認為,山西引進低碳項目,倒逼產業結構調整,有可能在煤炭業兼并率先垂范之后,再一次的引領行動。本報記者 張志偉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