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迭起的光伏招標余音未歇,海上風電招標又引來新的輿論“圍剿”。近日國內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競標中,剛以全部低于1元/千瓦時價格拿下7個光伏電站項目的中電投,又爆出0.6101元/千瓦時的“白菜價”。
海上風電的價格廝殺,實力雄厚的“國家隊”再度脫穎而出令人不忿。但許多觀察人士也注意到,發展海上風電目前背負著技術、法律框架等諸多“硬傷”,民企即使“蛇吞象”,不僅需要面對成本突圍的困惑,還將與政策“豪賭”的巨大風險迎頭相撞。
觀望姿態
雖然陸上風電的高增長時代已漸行漸遠,似乎民營企業對入場爭奪海上風電項目積極性并不很高。據記者了解,此次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共有4個項目,濱海、射陽、東臺和大豐分別有17、19、19、15家企業或聯合體投標。而 參與競標的企業明顯以國企唱主角,包括大唐電力、國電電力、華電國際、華能和中電投旗下新能源子公司等。
民企的集體沉默首先和政府的非商業性立場有關。 “由于海域是國家主權的一部分,所以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招標會有更多政治考慮。 ”國內一家風電開發企業相關人士坦言,對于競標這樣的示范項目,與政府關系相對疏遠的民營企業注定成為“炮灰”。
在諸多券商眼中,本次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其象征性意義也遠大于實際盈利情況。按照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的說法,與光伏招標一樣,海上風電招標也是為了在尚未形成可供程序化操作的合理電價時,通過價格競爭“選擇最有能力的企業承擔示范項目,總結出海上風電建設的基本規律。 ”
成本之困
而除了政府導向的因素,海上風電相對更突出的經濟性風險也讓民企望而卻步。“近海風能資源狀況是海上風電項目經濟性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風能資源前期測量數據準確性要求越高,投入資金就越多。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博士嚴曉建如是分析,“但目前國內對近海風能資源蘊藏量的評估大部分是根據氣象站觀測數據統計分析獲得的,技術可開發量是在這個基礎上估算出來的,缺乏針對風力發電具體需要所做的詳查數據。 ”
上海投資咨詢公司研究人士牛剛則表示,建設成本高是發展海上風電的一塊軟肋。“海上風電場建設成本一般比陸上高出約1.7倍,其中風機基礎投資大約是陸上的10倍。 ”而對于中電投的報價,業內普遍認為“肯定虧本”。據悉,0.6101元/千瓦時的報價幾乎與陸上風電最高上網標桿價0.61元/千瓦時持平。
“海上風電基礎造價高的原因在于技術含量和施工難度很高,因為在壽命期內要能承受海浪沖擊、鹽霧腐蝕等惡劣條件的影響。”粵電集團一位資深人士也在私底下告訴記者,考慮到海上風電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如國內大容量風機設備技術水平不高、維護費用較高等問題,尤其是國內沿海臺風和風暴較為普遍的情況對普通海上風電的安全影響非常大,現在并非民營企業入場的最佳時機。
對賭沖動
不過,央企的“前赴后繼”仍勾勒出這一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據牛剛分析,海上風能資源較陸上大,同高度風速海上一般比陸上大20%,發電量高70%,而且海上少有靜風期,風電機組利用效率較高。 “由于海面平滑,湍流強度相對較小,可以延長風電機組使用壽命,陸上風電機組一般設計壽命為20年,海上風電機組設計壽命可達25年或以上。 ”
粵電集團上述人士還告訴記者,央企之所以“賠本賺吆喝”,一方面是在形成產業化、規模化以前提前市場布局,另一方面是對政策抱有很大期望。 “海上風電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與傳統燃煤發電相比,不依賴外部能源,沒有碳排放等環境成本,企業看中了政府對可持續性發展的傾向性立場。 ”
記者了解到,即將出臺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將大幅度提高國內風電裝機規模,國家將重點建設甘肅酒泉、新疆哈密、內蒙古、河北沿海和北部地區,以及江蘇等6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沿海各地政府還紛紛出臺當地海上風電開發規劃。除江蘇外,浙江省也將確保建成270萬千瓦近海風電場,廣東則大規模啟動“向海要電”計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江蘇省的4個招標項目都離電網負荷中心很近,政府早已有了相關規劃,并預留了入網通道,將“并網難”的問題以政策手段化解。(勞佳迪)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