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280兆瓦大型光伏電站特許權項目在北京開標。在參與投標的13個項目中,參投企業的投標價格探底到0.7元左右,其中最低價達到0.7288元。僅比2009年敦煌10兆瓦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0.69元的最低價高出0.03元;較發改委4月為寧夏4個光伏項目確定的臨時上網電價1.15元低近37%;距業內人士普遍分析的1元保本價也相去甚遠。
2009年敦煌項目招標余震未消,相隔短短1年,招標項目規模擴大10倍,今年國家拿出更大的“蛋糕”來吸引更多企業入場,卻成就了一次光伏產業國企和民企的正面交鋒。
值得肯定的是,眾人期盼已久的光伏項目總算如期開標,只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局再一次顯現。
國進民再退
“國家隊”在這次光伏招標中再次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在招標的過程中,共有50家企業遞交了135分標書。其中,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參與了全部13個項目的招標,而中節能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也參與了8個項目的招標。而從日前唱出的競標價格來看,各個項目的最低價都被國企包攬,中電投、華能、國電也相應成為最大贏家。
據相關媒體報道,16日唱出的競標價格,在135份標書中,投標企業給出的價格都在0.7元~1.09元之間,但是13個項目的最低價都在0.7元左右。其中最低價是由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報出的0.7288元。
與此同時,另外12個項目的最低價,也都由國企報出,成為此次開標的特點。其中,中電投集團子公司搶到了七個最低價,華能和國電集團搶到了兩個最低價。
事實上,上一輪光伏招標中,“聯合體”成為競標主力。但從目前出爐的最低價報價者來看,與去年不同,國企全面代替了“聯合體”。
去年參標的多是以尚德、英利、天合等組件公司為主,而在今年在競標名單中,很少看到英利控股的影子。較之去年,他們這次選擇了作為供應商的方式參與。
“按照本次競標要求,每個標需要500萬元保證金,押金期長達14個月。競標公司還必須有10%的項目資本金,公司融資方案中,必須有30%的自有資金。”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說。
“這些要求都不是普通的民企輕易能夠達到的,這也是國企在本次的競標中形成‘獨領風騷’局面的原因之一。”孟憲淦強調。
然而,針對民企策略的改變,孟憲淦認為,民企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民營光伏企業要作為主體去競標風險會很大。相反,采用混搭和捆綁的方式競標,這樣可以降低風險,使混搭和捆綁的企業風險共擔。
同時,據孟憲淦介紹,本次項目通過公開招標選擇投資企業,采用特許權方式建設管理,特許經營期25年。單個項目不再拆分競標,但允許競標單位競標多個項目,競標單位要負責項目的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維護和拆除。
對此,孟憲淦分析說:“與民企不同的是,幾個大國企在政策方面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比如貸款方面,國企可以向銀行申請低息或無息貸款,民企卻幾乎沒有可能。”
不能否定的是,多數央企與電網公司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在成本控制方面擁有民營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目前光伏發電和風電技術尚未完全成熟,電力質量無法保證,電網公司是否準許電力進網、準許什么級別的電力進網,將直接決定發電企業的收入。
因此,“國進民退”局面也成為了一種必然。
“黑戶”依舊無法正身
當此次光伏并網發電特許權項目公布總規模為280兆瓦時,眾多業內分析人士紛紛表示,第二批光伏電站特許權項目招標和建設將加快我國光伏電站建設進程,通過市場競爭發現合理電價以推進光伏發電產業發展。
但事實上,這種美好局面的出現還尚需時日。
與之相比,有的只是電網公司攪局、國企強勢壓價……而面對這種再次“低價者得”的游戲規則,民營也只能黯然退場。
自去年國內光伏發電市場開啟后,項目建設呈加速增長態勢。雖然一期正式招標項目僅有10兆瓦,但各地政府與國有、民營企業紛紛簽訂建設合同。據相關機構統計,去年我國光伏發電總規模已達300兆瓦~400兆瓦。
但是,這些沒有經過國家招標的項目,特別是民營項目享受的卻是“黑戶”待遇,部分項目至今無法完成并網,一些已并網項目也無法保證執行國家指導的上網電價。因此,今年年初傳出二次招標消息后,民營企業都表示要轉戰國家“戰場”,去享受國家的大好政策。
不過這一次,他們又失望了。
一位參與競標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唱標,一串串的0.8元、0.9元,這根本不是一般的民企可以接受的價格,我們不退出還能選擇什么呢?”
唯一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在本次招標的評審過程中,特別賦予了評審專家組新的權力。即專家組將按照項目的利潤比例,對招標結果加以限制,價格明顯低于成本的報價將無法通過最終的評審。
因此,此次報出的最低價是否能獲得專家的青睞,揭曉答案尚需時日。
事實上,針對這次唱標的價格,孟憲淦也有過自己的擔心。
在孟憲淦看來,目前企業能夠贏利的價格一般都在1元左右,而現在唱出的價格要想贏利還是比較困難的。
但是,“企業投出的價格都表示他們完全能夠取得贏利,那我們還能說什么呢?”孟憲淦顯得有些無奈。
然而,就在開標前幾天,部分企業家在與記者交談中紛紛表示會理性競標,真正考慮到未來的贏利狀況。同時,眾多業界專家也向《科學時報》表示,這次競標應該不會出現“超低價”的現象,并宣稱光伏行業已經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為什么開標后的情況和之前企業所描述的完全不同,短短的時間內到底發生了什么,讓眾多企業的競標價格作出如此大的變化?
記者試著撥通了企業負責人的電話,當問到上述問題時,所有的人都選擇了沉默。
從“信心滿滿”到“絕口不提”,態度的巨大反差,不免讓人心生更多的疑惑。
不過,對于這次招標出現的情況,孟憲淦提醒說:“絕對不能永遠都這么做,現在國家只是摸底示范,出現什么情況,國家還能夠調整。如果項目再一次擴大,肯定就不能這樣了。”
鄭入瑞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