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工信部向社會公告了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要求涉及的2087家企業的落后產能必須在今年9月底前關閉。
在此之前兩天,國家發改委在其網站上披露,全國對高耗能企業實行優惠電價的22個省區市已全部取消了地方實施的優惠電價措施。
距離2010年結束只剩下5個月時間。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據工信部統計,今年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需要下降7%,全年單位GDP能耗需要下降5%左右,才能完成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需要降低20%左右的目標。
面對節能減排重壓,國家連出重拳。業內人士表示,這說明節能減排依舊是國家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國家在實現能耗降低20%的目標上是不惜一切代價的。
壓力下 行政手段上位
從公布的名單看,涉及企業數較多的行業有:水泥762家,造紙279家,印染201家,焦炭192家,煉鐵175家,鐵合金143家,制革84家。“這次名單可以清楚地看到節能減排正在朝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這為實現2010年底減排20%的目標加強了保障,同時,也減輕了后續節能減排的壓力,因為部分行業的產能淘汰已經推至2012年以后。該政策對整個節能減排將帶來實際效應的影響。”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對本報記者表示。
實際上,采用行政手段強制淘汰落后產能并非沒有先例。然而,雖然國家三令五申,地方政府出于GDP考慮并不愿意主動淘汰,有的甚至還加以保護。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曾指出,“淘汰落后產能必然要關停一些生產線,進而影響地方的財政收入。有些地區需要淘汰的落后產能甚至是其支柱產業,所以這項工作對地方政府的考驗最大。”此次把指標分解到具體的企業,對政策落實和后期監管無疑是利好的。
“一方面是迫于減排壓力,另一方面是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的需要。結構調整一直以來沒有取得進展,原因是沒找到著力點。通過節能減排推動產業升級,符合市場經濟,也有利于全社會的共同利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此次政策對眾多“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豎立了一個風向標:高耗能企業在環境與能源消耗的雙重壓力下不足以引導整個產業未來的長期發展。由于主要涉及中小民營企業,行業分析師認為,中小企業的淘汰為部分行業減輕負擔,將加大企業的競爭并有可能造成行業壟斷,對區域布局的優化以及行業內的兼并重組產生影響。
山西是煤炭大省,記者從山西焦化行業協會了解到,在工信部名單公布之前,該省已經開始部署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工作。據介紹,被淘汰的企業中有一部分是早已經營不下去的,此次淘汰工作對本已產能過剩的焦炭行業有一定的緩和作用。
中國煉焦行業協會會長黃金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焦炭行業的淘汰落后產能工作自2005年開始,近幾年一直常抓不懈。被淘汰的企業通過產能置換,上馬符合國家產能政策的項目解決了設備或生產線關閉后人員的安置問題。此次淘汰力度雖大,但相關企業已經有所準備,操作層面問題不大。
數據水分待解釋
此次名單公布不久,數據有水分的問題就浮出水面。以煉鐵行業為例,工信部下達的目標是3000萬噸,而地方匯總上來的目標為3524.6萬噸,超額524.6萬噸。這種現象在煉鋼、水泥等其他行業也同樣存在。
一些被列入淘汰名單的企業反映,落后設備早已拆除,對為什么再次被勒令關閉感到疑惑不解。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考慮到落后產能的淘汰數據是由地方上報,是地方主動加碼,還是監管不嚴?業內人士認為,不否認地方政府邀功的可能性,此外,某些企業因為更名或停產原因導致的重復累加造成數據過高,暴露出地方政府監管疏忽,后續工作不力的短板。
“監管不是坐在辦公室里坐而論道,不能以批代管。應該加強事中監管的力度。”馮飛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在上報數據時有所保留,但更多的原因是監管工作不到位,“工作做得不細。”
江蘇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顧為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些地方政府只盯著地方經濟利益,一手關停落后產能,一手又新批新建產能。還有一些企業和政府玩“躲貓貓”,強令關停時先偃旗息鼓,一旦經濟形勢轉好,換個名字又死灰復燃。“有的企業關停一次兩次都不奇怪。”
記者從中國焦化行業協會的一份報告中看到,2010年1至6月,全國焦炭產量為19287萬噸,同比增長21.4%,焦炭市場總體已供大于求,煤焦價格倒掛,多數焦化企業陷入嚴重的虧損中。工信部和國務院先后發出文件,明確要求焦化行業2010年底前淘汰炭化室高4.3米以下的小機焦(3.2米及以下搗固焦爐除外)落后產能2127.7萬噸。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也顯示,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今年上半年焦炭新增產能約1100萬噸。
采訪中,多位專家建議,政府監管應充分發揮各個部門的協調作用,明確責任,環保部門、統計部門、能源監測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若能做到實時監控與核查是最理想的狀態。”侯宇軒說。
節能長效機制需建立
在采訪中,眾多業內人士表示,行政強制關停雖是最易見效的方法,但就長期節能減排工作而言,并非最合適的辦法。
“我們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國家發改委、世界銀行、GEF中國節能促進項目辦公室執行主任王樹茂對此心痛不已,“發展戰略有失誤,增長過于粗放,消耗了大量資源。審批不得力,上了這么多不該上的項目。現在關停從道理上講是合理的,但不能掩飾過去的錯誤。一些地方甚至把關停當作政績,應該深刻反省。”王樹茂認為,在落實關停政策的同時,必須深入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如果不能制定有效的法律、程序,這樣的關停將會再次上演。“畢竟破壞要比建設容易的多。”王樹茂說。
中能聯盟咨詢中心技術總監蘭紹輝認為,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完成節能20%的目標,除了行政手段,可用的方法并不多。顧為東表示,應該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即使行政強制關停,也要有更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有些企業對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和居民就業是有作用的,不能簡單一刀切。否則,即使強行關停,還可能“春風吹又生”。
馮飛則建議,在落實淘汰政策的同時,應當建立經濟激勵和懲罰機制。對當初具有合法審批手續,但由于形勢變化和技術發展而被列入淘汰名單的企業,可以適用退出援助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和工人的后顧之憂。
據馮飛介紹,我國耗能企業單位產品能耗(物理能耗)的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2000年這個數據是40%,至2007年“十一五”中期評估時,差距已縮小為20%。“成績比較顯著,但差距依然較大。”馮飛解釋說,一是節能技術滲透需要時間,另外能源產品的價格也起很重要的作用。“能源價格改革并不代表普遍提高價格,實際上我國成品油的價格并不低,我們需要的是結構性的考慮,比如階梯電價。爭取以多種手段建立節能的長效機制,把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近日,我國環境稅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環保部已向國務院提交環境稅開征及試點的請示,湖北、湖南、江西、甘肅有望成為試點,這也將為調動企業節能降耗減排的積極性引入更加靈活的機制。
本報記者 王曉嵐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