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能源供需平衡十分脆弱,中國經濟對能源的依賴程度非常高。這兩個問題交織在一起,有可能成為長期影響中國經濟的重大隱患。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這些年能源消耗量也在持續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最新數據,中國在2009年消耗22.52億噸石油當量,甚至比美國石油消耗總量21.70億噸還要高出4%,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國。國家能源局對此回應說,國際能源署可能對中國近幾年的能源發展狀況不夠了解,最新估計也很“不可信”。
即使這個數字不可信,也不會錯得太離譜,至少中國石油消耗總量已與多年雄踞世界第一的美國相差無幾。早在2004年,中國的石油消耗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耗國。當時中國和日本的石油消耗總量大約只有美國的30%,經過五六年的追趕,中國就已經趕上美國。與此同時,2008年,全球石油消耗量下降了0.6%,世界最大石油消耗國美國的石油消耗量下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據估計,美國的石油消耗總量大約已經降至1998年的水平。此消彼長,兩國的能源消耗水平自然就拉近了。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應該意識到兩個問題。第一,中國的能源供需平衡十分脆弱,供給的波動與需求的持續增長,可能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第二,中國經濟對能源的依賴程度非常高,雖然經濟持續增長,勞動生產率并沒有以相同的速度在提高。這兩個問題交織在一起,有可能成為長期影響中國經濟的重大隱患。
先來看后一個問題。不可否認,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在過去30年里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不同學者對這個指標的估計不盡相同,一般認為提高了十余倍。但在同樣的時間段里,中國的GDP提高了百余倍。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源于外在資本、人力以及能源投入的增加,而非內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所謂勞動生產率,就是指勞動者的生產效果或能力。在外部資源投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高的國家或地區,可以以同樣的資本、土地、人力、能源,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產出,反映出國家或地區真正的經濟能力。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在過去一些年里的提高幅度,放在世界水平來看,真算不上很高。GDP所傳遞的“中國經濟”的信號,都要依賴外部投入的持續增加。
這種發展格局,既是不穩定的,也是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全靠投入拉動,這就涉及前面提及的第一個問題,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或者叫能源供需平衡問題。
先來看需求這一面。中國近年來對能源的需求不斷提高,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家用電器增加導致用電量的增長,工業生產對水、電、油、煤需求量的增長,全都達到很高的水平。需求的一面不會減少,只會增加。可供給這一面,卻存在不少不穩定的因素。2009年,中國石油和原油對外依存度都超過了50%的警戒線。這也正是國際能源署和其他一些國家表示擔憂的原因。石油的供給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往往因為投機炒作、貿易沖突、意外事故或政治因素,使得油價猛漲猛跌。而中國的油價沒有完全放開與世界接軌,完全由巨型國有企業所壟斷。雖然中國的油價可以保持穩定,但缺乏彈性,在國際油價波動時必然承受巨大的壓力。而且,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來看,中國也還沒有做好與國際接軌的準備。
另一方面,全球的石油供給終究是有限的。從長期來看,石油儲量必然不斷減少,石油價格必然不斷上漲。高度依賴石油的經濟增長模式,從長期來看不可能持續。中國自然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出各種節能減排和能源替代的策略。比如說,中國正積極開發自身龐大的天然氣儲量,大幅削減天然氣進口,希望在未來數年內把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下降至30%。
但是許多學者都認為中國政府的這個目標過于樂觀,在未來的許多年里,中國仍必須大量進口天然氣。而且即使一切都如中國政府所愿,那么到2015年,天然氣使用在中國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過8%,遠不能與石油、煤等相提并論。而近日大連海域發生的石油泄漏,更是給我們敲響警鐘。中國在能源需求不斷增長的同時,并沒有完善相關制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安全。如果不練好內功,以后這類問題會更多,防不勝防,最終刺破中國經濟繁榮的表象。
作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梁捷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