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21%,工業總產值增47.5%,汽車類零售額增43.9%,名義GDP增長超過70%。陜北的能源重鎮榆林正在創造令人咋舌的“陜北速度”。
在這一發動機的強勢運轉下,陜西省統計局于7月19日發布的“半年報”稱,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428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8%,比全國平均增速高5.7個百分點。而其中,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和有色冶金三大產業都以4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重工業增速快于輕工業”。
“這標志著陜西進入了工業化中期,可以預計的是,能源化工、有色金屬等產業將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將繼續維持高增長率和高貢獻率”,西安朝華管理學院院長單元莊說,“能源已經成為陜西發展的一個強勢推動力甚至是第一推動力”。
第一是能源
2006年前后,圍繞著中國是否進入重化工業時代,曾掀起廣泛爭論,爭議的核心是,重化工業是否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必經階段?中國能否跨越這個階段,走出一條新的工業化道路?
受輿論影響,重化工業一直給公眾帶有“傻大黑粗”的印象,缺乏正面評價,然而這項曾經困擾很多地方官員的命題,并沒有影響到陜西的自我定位。
今年6月,原陜西省省長袁純清調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從2001年就開始在陜西工作,2006年,開始擔任陜西省代省長,在其陜西省長的任期內,當地提出“關中率先發展,陜北跨越發展、陜南突破發展”的總思路,奠定了當地區域戰略的主基調。
“實事求是的理念體現在陜西抓了能源重化工這類以前不敢講、其他省份進行調整的產業,‘跨越’和‘突破’靠的是什么?憑借的就是陜北的煤炭、石油和陜南的礦產”,陜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西部大開發總思路課題主持人張寶通說,“現在大量地區都在抓金融、電信等高端服務業,全國各地都做了一些地方性的規劃,陜西不要盲目跟風。”
在人事更替后,政府的工作思路繼續保持了一致,今年6月,原陜西省副省長趙正永開始擔任陜西省代省長,在陜西省政府主要領導調整之后第一次省政府全體會議上,他在發言中談到區域發展問題時,首先就提到了陜北的發展問題,并在幾天后開始了第一次調研——延安。
“西北地區發展速度領先于全國,而西北地區最快的是陜西,陜西最快的是陜北,陜北最快的是榆林,榆林最快的就是能源”,單元莊說。
他認為,目前陜西正作為中國現代化和工業化的一個標志性省份,“中國的工業正好處在一個工業化的中期,而我們陜西就是中期”。
資源開發上的轉型
明確的思路和行動,最終體現在數字上。陜西省統計局公布的上半年統計顯示,上半年陜西全省實現生產總值428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8%,其中第二產業增長是最快的,增長22%。
而其中,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有色冶金三大重工業分別實現了44.5%、35.3%和45.4%的高速增長,陜西省統計局稱,這三大產業“拉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33.1個百分點。”
而被稱為“建在沙漠上”的榆林,則依靠其獨特的煤炭和石油資源,GDP同比增長21%,增速同比加快10.9個百分點,上半年實現GDP753.37億元,他們樂觀估計,到2015年榆林市GDP將突破4000億元。
“從榆林發現煤田至今,榆林的煤炭工業一直都是以煤炭輸出為主。這種簡單產品輸出方式,并沒有將煤炭產品的全部價值給發揮出來,屬于較低層次的競爭”,榆林市副市長姜國璋此前說,榆林未來的煤炭產業構想是所有的煤炭要全部實現轉化,不只是單純的對外輸出。
從2007年開始,大量“就地轉化”的項目在當地上馬,大批甲醇、烯烴、煤間接液化等世界煤化工頂尖技術項目陸續落地,包括了美國陶氏、英美安格魯等5家世界500強企業、14家國內上市公司。
陜西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說,從上半年的統計數字來看,重工業的增速快于輕工業,“陜西的重工業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期,我們要順著其慣性,加大節能減耗,節能減排,要引導,不能為了調整而調整。”
能源等行業帶來的財富積累,也令各種服務業得以收益,記者曾多次前往延安、榆林等地出差,在這些偏遠的陜北城市,甚至區縣,飲食、住宿等日常消費,并不比西安成都等西部中心城市便宜,進入榆林市區,最先看到的廣告招牌就是巨大的寶馬、奔馳等名車4S店的廣告。
榆林市統計局稱,該市上半年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零售額均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其中,汽車類零售額增長43.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增長62.8%。
民營資本參與的難題
在陜西當地學者看來,陜西正在進入一個“二元工業化”時代——從過去的裝備制造業,到現在的裝備制造和資源工業并重,“而且資源產業將要超過裝備制造業,這成為陜西今后三五年之內,一個重大的趨勢”,單元莊說。
“裝備制造仍然很強勢發展,最典型的汽車增長的是90.8%,這是裝備制造業快速增長的一個典型案例,但在整個三大支柱性的發展快速推動的動力性經濟中,能源第一,有色第二,裝備制造第三。就是它從增長的這個幅度來講,是有色第一,能源第二”,單元莊說。
工業化的下一步是什么?陜西正在給出自己的答案——“中國經濟現在整個產業鏈,它的重心開始由裝備制造向兩頭分,一頭向資源經濟,一頭向服務經濟,這個劃分是我們進入新時期的重點、重大的表現。”他說。
在 “知識經濟”、“服務經濟”等口號愈演愈烈的當下,這樣的選擇多少有些不被人理解,可是一位當地學者認為,“西方開始出現了一個回頭,叫做再工業化,按道理講它已經進入了后工業時代,應該進入了經濟知識時代,你的工業問題已經解決了,可西方也不得不再工業化,這就表明了他要重新回歸工業”。
不過,令人鼓舞的數字背后,也存在一些隱憂,“國有企業經營效益有所增加,而非國有企業效益無明顯提高;投資性增長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服務業發展存在低級重復等問題”,一位當地學者說。
言外之意,如何讓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到這一輪高速增長的 “盛宴”中,依然還沒有答案。或者說,這不是陜西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都在面對、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記者 張延龍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