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養站”設想
由于前期大量的甩手工程,在“以商養站”模式之下,西站提供的公共產品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旅客需求,也帶來了安全隱患的詬病。
2004年2月2日,北京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京政辦發〔2004〕3號文件,將“整治西站環境”列入2004年市政府56件實事,要求消除隱患。
當年,北京市政府投入7000萬巨資提出對消防設施等10項整改,此后,消防才達到大型公共場所安全標準。
此后,西站地區公共資產的供給養護,開始納入政府的財政預算中。
日前,記者從西站管委會得到的消息是,因為原設備圖紙缺失,首先需重新進行技術設計,隨后展開招投標。近日,一個1500萬的安全隱患整改招標已在運行當中。
而與之相伴的是,出站系統的管理責任從2005年初落于西站管委會,恒興集團作出“配套動作”,剝離出西站管理中心,成為獨立法人,專事出站系統維護。
由于積弊之深,“以國養站”的設想成為現實并非易事。資金來源和劃撥成為新的問題。
按照規定,管理經費納入管委會部門預算,這樣,市財政只能以管委會借款方式,撥款1100萬左右,用于出站系統的水電冷暖和硬件托管、保安保潔等費用。
如今,西站運營尚未完全擺脫“以商養站”的模式,管理中心用于日常設備維護、小修補和員工工資主要來自停車場和地下商業,這兩部分收入,年約700萬。
“如果沒有這部分經營性收入,還不知道會怎么樣?”
王寶齊說,到今年5月底,財政撥款還未到位,導致該中心拖欠電費300萬,同時10年來第一次大面積拖欠保安工資。
背后原因是,出站系統當初未進行資產核算,無法確定資產總額,沒有完全剝離經營資產和非經營資產。
一個事實是,北京西站地區管委會、市財政局和市民建委等三部門,圍繞養站曾展開半年的調研,征求北京市國資委意見后,才確立西站出站系統的定位是社會公共服務場所,其國有資產是非經營性的國有資產。
《專家組報告》也表達同樣的看法,首先需明確西站出站系統是非經營性資產而言,應由政府出資養護,保證公共利益為先。
從去年年底開始,北京市審計局歷時半年,開始對出站系統經營進行審計。以此為基礎的資產評估將很快展開。
同時,“政府購買企業服務”的建議,也已納入管委會的構想中。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