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9日電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剛頒布一天,中國證監會、滬深交易所就發布了IPO信息披露準則、新《股票上市規則》等配套規則。今日出版的《中國證券報》載文指出,至此,恢復新股發行的法律法規已經齊備。
在長電權證獲準發行后,G申能也在今日推出公開增發實施方案,管理層設定的恢復市場融資功能的“三步曲”已經走出兩步。作為市場融資功能全面恢復的標志,IPO第一單的出現已是指日可待。
專家認為,新的IPO機制主要進行了三個方面的配套改革,一是引入向戰略投資者定向配售股票制度,二是建立超額配售選擇權制度,三是恢復股票資金申購方式。
引入向戰略投資者定向配售股票制度和建立超額配售選擇權制度,有利于大型上市公司在境內成功發行與上市。但在現行的市值配售方式下,增量資金無法通過市值配售參與大型優質企業的發行上市,中小投資者較低的市值也難以獲得較好的新股中簽。因此,市值配售人為割斷了新股申購環節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聯系,不僅不利于投資者利益的保護,而且導致了資本市場新股發行功能的喪失。所以,恢復新股資金申購是國內資本市場資金供給層面的重大變革。銀行資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QFII以及其他類型的合規資金(包括低風險中小投資者的資金)可以通過新股資金申購持續進入A股市場,在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的同時,也實現了合規資金與優質大型上市公司的雙向擴容,不僅促進了國內資本市場造血功能的恢復,加速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新陳代謝,同時也將提高境內資本市場的容量和流動性。
吳一萍認為,預期中的增量資金主要包括:一新發的基金。這些基金目前并沒有急于建倉,有相當一部分正在等待新股這種價廉物美的籌碼;二是國外戰略投資者。證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允許具備條件的境外投資者戰略持有G股和新發行的股票,但這一政策目前尚無實例,很可能在恢復IPO后開始操作。國外資金對于投資中國藍籌企業充滿渴望,因此市場外圍的資金絕對不會缺乏。但吳一萍同時也表示,新股發行可能會降低市場現有估值水平,調整市場的估值標準,所以沖擊所表現出的并不是資金的“抽血”,而可能是估值坐標的調整。
另外,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應該吸取香港市場的經驗,在IPO中引入融資業務,這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散戶的資金劣勢,而且也可以順理成章地讓擬議中的融資融券業務開局。(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