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雞年在即,兩岸三地的媒體將鏡頭聚焦在春節包機再度成行引起的歡欣鼓舞中。
表面上看,兩岸這次的會談是避開了“政府對政府”的“官方談判”模式,但在臺灣島內,大陸所展現的政治彈性被解釋成大陸對臺政府“做出了讓步”,陳水扁促成了“兩岸重開協商大門”,是兩岸交流“近年來重大的突破”等等,不但堵住了頻頻“耳提面命”的華盛頓政客的嘴,也暫時拿掉了臺商這根“在背芒刺”。
陳水扁吞下“燙手山芋”
陳水扁自2000年就任以來,延續前領導人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對兩岸三通遲遲不肯松口。但同時,兩岸經貿往來并沒有因“三不政策”的存在而受到阻礙,反而益發蓬勃,但臺灣人在人員進出大陸必須過境港澳的不合理規定下,每年就要多付擔562億新臺幣(人民幣約146億)的轉機成本,更不用說貨物轉運的額外成本了。
和大陸經貿往來密切、卻因“三不”政策而深受其害的臺灣工商界,只好對陳水扁的“政府”積極施壓,就盼“若三通不行,至少春節包機成行”,再加上國民黨“立法委員”勤跑大陸,推動兩岸就此事進行協商,這一切臺面下的動作,其實也都看在民進黨眼里。
在此語境下,陳水扁為了避免國民黨搶先自己一步,只好接下大陸方面拋出的春節包機這個“燙手山芋”。但為了向其“深綠”派系的支持者交代,維持其“臺獨”形象,又不得一口氣全部吞下,堅持此次春節包機純為優惠臺商及其眷屬的“特殊個案”,因此拒絕了在大陸讀書的近5000名臺灣學生以及到大陸探親、觀光的臺灣人搭乘。一個好端端的為加惠臺灣人民而設計的春節包機案,反而造成了“階級歧視”的窘況,還引來臺灣民間團體“消費者保護基金會”的指責,也難怪島內“偏藍”的媒體《聯合報》要稱陳水扁這番“吃相”實在“不怎么好看”。
臺灣民航界:包機中的失意
但說到底,這趟春節包機之行無法通過兩岸航程的最短距離——也就是直接飛躍臺灣海峽,完全是臺灣方面的堅持。臺灣“國防部”的底線是,包機直接飛躍海峽兩岸需要臺灣軍方提供詳細的飛航信息,更有“木馬屠城”的顧慮,軍方不能接受,因此建議繞過第三情報區(臺灣、大陸之外的第三地上空)。同樣地,大陸飛往臺灣的班機也無法降落在臺北市內的松山機場,或是臺中市內軍民兩用的清泉崗機場,而是離臺北市尚有40分鐘、離臺中市有2個小時車程的桃園中正機場,為的也是臺灣軍方“國防安全”上的考慮。
最讓臺灣執政當局“里子輸光光”的,恐怕是臺商在臺灣搭包機的冷清場面。已經受過2003年春節“單向包機”慘賠教訓的臺灣民航業者,沒想到2005年又因為“高門檻”的臺商資格限制,將再度“血本無歸”。炒了數個月的春節包機距首航(1月29日)僅有4天時間,長榮、華航兩家航空公司的定位數字卻還在兩位數,相較于對岸包機訂位已有上百位臺商旅客“候補”的熱烈情況,叫臺灣航空業者“情何以堪”?
大陸方面處處為便利臺商而表現出的誠意,對照臺灣當局蹩手蹙腳的回應,不能說兩岸三地的臺灣民眾沒有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來源:《華盛頓觀察》周刊(內容有刪節)作者: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