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群被蒙了?五子牛水廠成為不斷扔錢的無底洞
牛群裸捐事件暴管理漏洞-慈善總會的門檻與框框
中華慈善十年:法制欠完備導致慈善事業發展滯后
《中國新聞周刊》文章:打破慈善事業的壟斷格局
五子牛特教學校所獲善款部分收入表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蒙城縣的一紙紅頭文件,使資產數百萬的“五子牛特校”成為牛群的個人資產——于是,便有了牛群的“裸捐”之舉。前后滾滾而來的,是近600萬元的善款。但是,這些錢卻大部都沒有花到學校上
本刊記者/劉溜 于飛
回想2002年12月6日在全國政協禮堂時的牛群,是何等的豪情萬丈。在那個盛大的捐獻儀式上,牛群當場宣布將自己名下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以及今后的所有收入全都捐給慈善總會特殊教育事業,甚至于“把遺體交給實習醫生放膽練去”——是為“裸捐”事件。
捐贈協議當場予以公證,慈善總會特授予牛群中華慈善總會“慈善大使”的榮譽稱號。
據參加儀式的人回憶,現場的牛群格外激動,面對眾多記者,面對幾十個來自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的聾啞孩子,他流下了眼淚,說:“社會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支持和厚愛我無以為報。惟一能做的就是從今天開始,把自己的心永遠托付給蒙城,將后半生獻身慈善事業,把自己的一切捐獻給中華慈善總會五子牛特殊教育項目……”
實際上,牛群捐出的全部資產的有形部分,就是“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但其固定資產價值幾何,捐獻資產的公證書里并沒有說明。
牛群捐出的無形資產,包括“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的無形資產”、以“牛群”、“牛群的圖像”及與牛群有關的所有在國家商標局注冊的商標及其所有權、使用權、獲益權屬于牛群本人的部分,也定義模糊。
“裸捐”這個說法,是媒體叫出來的。對“裸捐”在法律上該如何定位?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就覺得這個詞“很奇怪”:“無形資產有很多種,像知識產權就定義很明確。但像牛群這種,他說我的名聲就是資產,可沒有哪個國家能在法律上給予明確界定,而且如何核實如何兌現也是個難題。”
一所曾經歸屬牛群的學校
不管聽得懂聽不懂“裸捐”,善良的普通人們對牛群捐贈聲明中有一條是聽明白的:牛群聲明,自簽署日期開始,他本人所有的廣告費、勞務費收入全部歸中華慈善總會所有——從此后牛群再掙的錢就全部歸慈善事業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高尚的公益精神嗎?
不過,仔細看一看,牛群的“裸捐”與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的命運和歸屬緊密相關。談“裸捐”,必不能繞過這所學校。
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95年的蒙城縣聾啞學校。王之峰與侯志是蒙城縣最早的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成為聾啞學校成立時僅有的兩名特殊教育老師,其余都是普通老師。王之峰回憶學校開辦之初時的情況說,“第一年招了四五十人,分兩個班,學校幾乎沒有任何設備。一開始縣里撥了幾萬塊錢,后來就不再撥了。學校經濟很拮據,光靠學費和補貼連日常開支都不夠用”。
1998年前后聾啞學校發起過一次社會募捐,那次募捐讓王之峰印象極深:“老師們分頭帶學生下鄉,到各鄉鎮向單位要,像要飯一樣。我帶了5個學生,最后要到了50塊錢,還是不錯的收獲。那次總共募捐到幾百塊錢,后來再想找人捐就更不容易,也就不敢再想募捐這回事了。”
轉機
學校的命運因為牛群的到來而現出轉機。2001年4月12日,已經身為副縣長的牛群,在縣政府其他官員的陪同下走進了聾啞學校。此時學校位于縣城北邊一條陋巷里,賬上僅2100元,負債7萬多元,校舍經鑒定是一、二級危房。
“牛群在學校呆了也就不到20分鐘,但看得出來,親身接觸這群與有聲世界隔絕的孩子,他是深有觸動。”王之峰說。特校至今仍保留著當時的錄像:一二十名學生夾道歡迎領導的到來,牛群俯身挨個摸著孩子們的頭,拍拍他們的肩膀,很是動情。“這一幕情景今天回憶起來也是挺感人的,沒人懷疑牛群是真心誠意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幫助這群孩子。”
在回去的路上,牛群向縣里表明了要接手聾啞學校的意愿。接下來的時間里,此事進展神速。4月14日,牛群從縣里提供的17位人選中挑選自己的助手,經過牛群本人考核,選中時任縣二中團委書記的高偉擔任校長,牛群自己當第一校長。
4月23日,在牛群的倡議下,縣委召開六大班子聯席會議,會議決定:選定特校新校址;發動縣直單位和社會各界為特校獻愛心。次日,縣、鎮各政府部門、企業、中小學乃至幼兒園,共有80多家單位被發動起來,每家單位多則1000元,少則一兩百,總共為特校捐款3萬多元,這是特校改建工作的第一筆啟動資金。另外牛群把自己參加“中國世紀愛心萬里行”活動的5萬元勞務費全部捐出。
一個月后,改建完成,學校遷往特校現在的所在地蒙城縣莊子大道80號新址。據學校當時的會計陳安國回憶,改建總共花了六七十萬,不足部分全是由捐款支付的。2001年6月1日,蒙城縣聾啞學校更名為“牛群特殊教育學校”,并在遷校儀式上進行了現場募捐。
據學校會計陳安國說,當時大額的現金捐贈有兩筆,一筆是陜西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100萬,另一筆是深圳愛索佳公司的120萬,都是牛群為其做廣告的廣告費,兩筆款子于6月1日前就匯到了學校的賬戶上。而現場的小額捐贈,是直接進入縣財政,“要用的時候,講一聲就行了,不需要詳細的報告,由會計申報,縣財政局發個撥款單,撥到學校的賬戶上,”,也有部分小額捐贈直接進學校的賬戶,學校有一個專門的賬本用來記錄所有的捐款。
“那時候活動很多,老師學生天天處于興奮之中,感覺像過節一樣”,教師侯志說。
改制
學校改建成功,牛群趁熱提出了新思路:將學校定位在300畝的發展規模,辦成一所“世界一流”的特殊教育學校。牛群請到同濟大學專家免費為新校址作規劃,如今這些規劃圖紙陳列在學校辦公室,圖紙上的校舍氣派恢宏。據學校老師說,牛群為新校區建設的造價估算為800多萬元。
同時,牛群醞釀著學校改制,曾任該校校長的張真是這么解釋牛群為什么想把學校由公辦改為民辦公助:“牛群考察過各地的公辦特校,都是人浮于事,老師上完課就走,老師到聾啞學校來就像是被發配一樣。我們需要的是一批真正熱愛特殊教育事業的教師,改為民辦后,辦學思路更為靈活。”
改制得到了縣政府的支持,蒙城縣教委于2002年6月21日下發紅頭文件,認為“牛群特殊學校成立時未占用‘蒙城縣特殊教育學校’(蒙城縣聾啞學校)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該校在財產和相關權利關系方面與蒙城特殊教育學校無任何繼承關系。”這等于承認牛群特校的財產全由牛群一手創辦而來,全部交給牛群個人是合理的。
2002年8月,該學校正式轉為民辦,更名為“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牛群擁有100%的股份,任校長及法人代表。
截至特校“改制”,會計陳安國說,募捐到的善款總數為291萬,捐物的價值總額為280余萬。加上學校固定資產160萬,總資產達731萬余元,全部歸牛群個人所有。
牛群后來曾向媒體這樣解釋他的所作所為:“起初,我建議把蒙城的聾啞學校改制民辦利于發展,誰知道縣里紅頭文件定我為法人代表,學校幾百萬固定資產歸了我個人所有。這可睡不著了”,于是干脆捐個一干二凈——全部捐給中華慈善總會。改制前夕,學校會計奉牛群之令給中華慈善總會匯了190萬,作為立項資金。
善款進賬:近600萬
“裸捐”之后,“特教學校”成為了慈善總會管理下的一個慈善項目。中華慈善總會任命牛群為中華慈善總會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牛群繼任學校法人。這樣,牛群把自己的所有捐給了慈善總會,而這些財產又由牛群代表總會來直接管理,“裸捐的實質是捐給他自己”,一位慈善界人士說。
于是,牛群與慈善總會之間的關系是雙重的,不但有捐贈人與受贈人的關系,而且還有著慈善機構與項目管理人的關系。慈善總會項目部主任常寒嬰說,前一層關系應有裸捐協議,后一層關系也應立一個協議,這些協議都具有合同的法律效力。但到目前為止,慈善總會的人士都沒有提及后面這個協議的存在。
慈善總會一位工作人員說,“當時我聽到(任命牛群自己管理五子牛特教學校)這個消息,依我在慈善總會多年工作的經驗,就覺得此事不太妥當,協議是由領導特批的,總會內部沒有進行必要的溝通協商”。
按裸捐協議內容,牛群的個人所得、特殊教育學校所得的捐贈都應歸入中華慈善總會的賬戶。
牛群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也說,“所有的錢都打到中華慈善總會的賬號上了”。
而在中華慈善總會的《中華慈善年鑒》上,記者查到:“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項目一欄,立項資金為190萬,2002年收入144萬,2003年進賬90萬,2004年不詳(最起碼有五洲食業公司的進賬45萬)。總共進賬約共469萬元。
記者對各企業給牛群特殊教育學校的捐款一筆筆進行了調查落實。發現,除波特曼公司的具體數額尚未核實外(粗略估計為170萬左右,分兩年付),進賬的400多萬基本上都是牛群為企業作廣告的收入,而這筆錢一經慈善總會轉賬,就成了善款,有了慈善總會開出的免稅收據后,企業和牛群也由此可以得以免稅,可謂兩全其美。
然而,還有其他一兩百萬的無償捐贈則沒有入賬。記者手里有一份由銀河酒廠(現改名為蒙城聚朋酒業)原總經理胡守興寫的證明,證明牛群出任該酒廠形象代言人收取了現金15萬;另外,“牛群中國商貿城”北門東側三層共18間房屋作價125萬元,可牛縣長沒有“打任何收據”;同樣,牛群商貿城董事長陳金達捐贈的15萬也沒得到一張正式的收據,陳還捐贈了商貿城西側的18間房屋,協議書上寫明是作為“特校學生的實習基地”,實際上,特校將它出租一部分,另一部分辟為特校賓館。
由于目前學校的賬戶由蒙城縣財政局統管,在縣財政局不配合的情況下,記者無法核實這幾筆捐款是否在學校的賬本上有記錄。
2004年6月,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被交還給蒙城縣教育局,由民辦又改回了公辦。在交接儀式上,安徽民政廳廳長李紅塔公布說:“經過安徽省民政廳和蒙城縣審計部門半個多月的權威審計,蒙城縣五子牛特校總資產有938萬元。”而接受該審計任務的安徽信泰會計師事務所向記者表示,這次審計沒有審查學校的具體賬目,只是將學校的固定資產作了簡單估算,價值約170余萬元。再加上了牛群辦的水廠的約440萬元資產、以及捐贈給學校的兩處房產價值約250萬元。而現款部分由學校自己加上,剛重返特校的會計陳安國告訴記者,學校賬上的都是由慈善總會返還的余款,共有81萬。
據年鑒認定的469萬加上未看到入帳的200萬,至少近600萬的現款變成81萬,剩下500余萬都到哪去了?都用在學校上了?
特校的今天
在蒙城縣城最東邊一條安靜的街道旁,坐落著“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進門后右側的南墻上是名為“世界真美麗”的校歌,歌詞的最后兩句為“我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人間多善良/我們都有一顆美麗的心,世界真美麗”,詞作者為“牛群”。
學校目前有180多名學生(共九個年級十幾個班級)和30多位老師,一到課休時間,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或是在食堂窗口排著長隊打飯,互相間用手勢交流,而含義模糊的喊叫聲也不絕于耳。
相比當年改制時,學校資產沒有明顯增加,學校老師告訴記者,這兩年學校為遷校的緣故,除捐贈所得外,學校自己沒有在固定資產方面進行投入。
前任校長張真告訴記者,在他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擔任校長期間,學校一年日常開支為40多萬,而學費收入為25.2萬,加上同時縣財政按每學生每月50元的補貼,算下來學校每年的資金缺口大約為10萬多一點。張真還補充說,當時牛群還從安徽省民政廳拉到了幾十萬的財政補貼。如此算來,學校的日常開支幾乎無須動用善款。
一聽說有記者來訪,學校的接待老師會儀式性地帶領參觀愛心室、書畫展覽室與多媒體教室。愛心室的門口是中華慈善總會的募捐箱,墻上貼著部分捐贈人的名字及捐贈數額,還有牛群專門請各界名人寫給特校的話;書畫展覽室陳列著特校學生參加各種比賽的獲獎作品;多媒體教室則來自企業的捐贈。在特校,牛群的影子仍無所不在。
在校園里,記者在本子上寫下“你們校長在哪兒”拿給一名學生看,立刻有一大堆孩子擁上來,一名年齡大點的學生接過本子寫道“牛群走了”,然后直視記者,孩子們的眼里滿是留戀與遺憾。
(徐海屏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