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方程式賽車大獎賽在上海被媒體整整炒作了半年多,現在總算落下了帷幕,該是對它進行評價的時候了。
筆者一直是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懷疑派,更不贊成在上海搞這樣的“資產階級”玩意兒。因而幾個月前就有上海朋友邀請我來作壁上觀,我都謝絕了。兩個原因,一是不感興趣,二是不知道本人屆時是否在上海。
你說巧不巧,上海安亭舉行F1大獎賽事,正逢筆者隨漢堡市長訪華團來上海,見到街道各個角落都在宣傳F1大賽車,有招貼畫,有報紙雜志的頭版彩色大標題和舒馬赫頭像,更有個國際大公司利用這次大賽車所作的廣告,像萬箭齊發,紛紛對著我這個反對派射來,把我的心弄得癢癢的。
一張黑市票兩萬元
隨便任何人怎么罵我,說我阿Q也好,說我自打耳光也好,我被這個宣傳攻勢所打動。再加上我周圍所接觸的白領階級個個都表示要去,那么,我也要去嘗嘗大賽車的味道。而且,我是以記者的身份去觀賽,與支持不支持毫無關系。
這個決心一下,我開始動腦筋找票子了。一個好心腸的朋友打電話來了,說票子有,是黑市票,兩萬元人民幣一張。一聽到這個價錢,我立即打退堂鼓了。原票價最高價位是3740元(人民幣,下同),坐在草地上的據說是370元,我這個窮教授只有看電視的命了。
我真佩服上海的記者,對西方的大賽車了解得比我這個假西方人還透徹。德國人給賽車大王舒馬赫一個愛稱叫“舒米”,上海老記也“舒米”來“舒米”去。《東方體育日報》寫了一篇報道,其中一段話是這樣的:舒米在上海一個足球場地踢完足球,正在場地更換衣服時,剛剛抵達的車迷在鐵門外興奮不已。十來個女車迷在鐵門外高喊:“I love you! Schummi!”舒馬赫此時顯然非常高興,他裸露上半身,像球迷作了一個展示胸肌的動作,女車迷們立刻炸開了鍋,呼喊聲穿透了體育中心。
這名老記真是把肉麻當有趣,我讀完后,真不知說什么好。F1賽車在中國還從來沒有舉行過,哪來的那么多女車迷?我買了好幾份上海報紙,才知道這些球迷從何而來。什么“舒米、車身與精靈之間”“車王迷魂上海灘”“舒馬赫帶著煙幕彈駕到”“舒米太太是服飾高參”等等。上海竟有一篇文章談到,“盡可能推廣和普及賽車運動,讓更多的普通人參加進來”,這簡直是癡人說夢。這種賽車并非運動,在歐洲也是少數人的玩意兒,只不過是賽車的人為汽車商、煙草公司賣命而已。
得到兩張金剛鉆票
決賽前一天,好消息來了。一對香港夫婦打電話來說有多余票,而且還是金剛鉆票(最貴的),約我們夫妻二人同往。他們還用了1000元買了特別停車牌號,不然就要步行幾公里。我在歐洲、美國參加過多次大型活動,以國際展為主,最難的是組織工作,包括漢諾威的世博會,我都做過報道,失望之極。
這次賽事從組織工作和大賽場的整體安排來說,真是無懈可擊,15萬名觀眾,井井有條。據說,僅僅服務人員就多達一萬人。幸虧中國是低薪國家,還承擔得起。
真不愧為金剛鉆席,我們的座位在主觀禮臺右側,面對發獎臺,開幕演出、首發車和維修站都集中在這里,而且高高在上,賽場的絕大部分盡收眼底。美中不足的是,那些急拐彎超車處的驚險,我們看不到。在觀禮臺對面,還可以看到幾個特大的電視屏幕,是賽車的實況,但喇叭回聲大,聽不清。
好笑的是,坐在觀禮臺上兩個小時,根本不知賽車里面坐的是誰,成績如何,只見賽車一輛一輛飛速通過,發出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如無耳塞,耳膜必會震破。唯一好看的是維修站的更換輪胎和加油,幾秒鐘內結束任務,其速度之快,嘆為觀止。
筆者看看周圍觀眾的表情,每人手里都握著旗,但毫無興奮感,還不如跑馬場里的刺激。如果賽車隊里有一個中國選手,也許還能提高人們的興趣,但在這么大的場地上,外國選手耀武揚威,中國觀眾“瞎起勁”,真有說不出的滋味。我問我的主人朋友,F1方程式可給上海帶來什么好處?他的回答是:“唯一的好處是拉動經濟效益和提高上海的知名度。”
西方人喜歡這種刺激
的確,在上海舉行F1賽車,轟動全亞洲,上海所有高級旅館爆滿。據說,有不少觀眾從亞洲各地趕來,從北京來的觀眾占三分之一。從提高上海的知名度來說,F1在上海舉行當然有作用。
其實,上海的知名度在這十年來已經如雷貫耳,當前的重要任務已不再是擴大知名度,而是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培養好下一代。不能再講虛,而是講實。
從經濟效益看,雖然賣票有三億多進賬,但今后維修場地的費用可知多少?歐洲國家有的正在考慮關閉賽車場,因為得不償失,而上海卻投下這么多資金,何時能賺回來,只有天曉得。
再者,這種賽馬、賽車、斗牛、拳擊,都是西方的文化,他們那里的人找刺激、找發泄,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是國民生活已經到了極高的水平。而中國的老百姓離他們的生活至少還差幾十年。我多次說,F1大獎賽是最“資產階級”的東西,是有閑階級玩的。這種比賽場地,并不是可以經常拿來讓人們試車的地方,不然整修起來,費用不得了。
安亭偌大的賽車面積,只提供三天賽事,其他時間都要用布蓋起來,而且每年賽一次,是否每次都能會有這次的轟動效益,筆者表示極大的懷疑。至少我的朋友們都表示:來看一次,過過癮,就夠了。
文章來源:《聯合早報》 文/關愚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