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3日電 72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的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誕生。72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出了一條前仆后繼、開拓奮進的艱辛之路、創業之路、勝利之路。
8月28日至9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踏上江西這塊紅色的土地。在贛州、南昌等地,他進農戶、下車間,察民情、訪民意,同干部群眾回顧崢嶸歲月,重溫火紅歷史,展望美好未來,共商發展大計。
始終同人民群眾心連心
瑞金,被譽為“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
8月29日下午,烈日炎炎。胡錦濤和隨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王剛來到瑞金葉坪革命舊址,向紅軍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參觀毛澤東同志舊居和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會址。
這里曾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辦公地。木板隔成的小屋、斑駁的桌椅、簡陋的油燈,襯托出當年的艱苦條件。憑著堅定的信念和豪邁的熱情,憑著對人民的深情摯愛和無限忠誠,中國共產黨人蓽路藍縷,艱苦奮斗,開創了一系列“第一”:第一次“開國大典”、第一次閱兵式、第一個反腐敗法規、第一次發行公債……胡錦濤說,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所擁有的工作條件同那個時期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但革命前輩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培育起來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永遠是我們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胡錦濤來到位于沙洲壩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舊址。1934年,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毛澤東在會上提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必須“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胡錦濤說,毛澤東同志的這一重要思想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展,對黨的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任何時候,黨同人民群眾心連心的立場都不能變。
胡錦濤專程看望了大多已過90高齡的老紅軍代表和蘇區老干部代表,向他們表示親切慰問。他深情地說,你們當年跟隨毛主席、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鬧革命、求解放,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前仆后繼,奮勇向前,為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你們的歷史功績,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當年我們黨鬧革命,堅持緊緊依靠人民。今天我們黨和國家搞建設,同樣要緊緊依靠人民,始終同人民群眾心連心。
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上,老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如何,基層工作怎樣圍繞為群眾排憂解難來加強和改進,這是總書記惦念于心的。
8月28日下午,胡錦濤一到贛州就來到解放街道中山路社區困難職工楊福生家。楊福生曾是服裝廠工人,下崗后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社區黨支部幫他辦理低保手續,并借錢幫他買摩托車搞出租,還為妻子安排了社區鐘點工工作,現在全家生活有了一定改善。
胡錦濤和楊福生一家圍坐在一起。在詳細了解他們家的情況后,胡錦濤說:“你們家兩口子都下了崗,生活遇到了困難,作為總書記,我感到很歉疚;但看到你們在社區幫助下困難得到了初步解決,我又感到欣慰。孩子還在上學,一定要保證她們讀好書。要相信黨和政府會幫助你們克服困難。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黨支部活起來,黨員干起來,老百姓富起來”。這塊豎立在瑞金市沙洲壩村村委會附近的宣傳牌格外醒目。8月29日下午,胡錦濤來到這里考察。當地負責人介紹,村委會除通過村務公開欄公示有關內容外,每兩個月還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接受群眾質詢。胡錦濤看著公示欄上寫的質詢內容,輕聲念起來:“今年夏季遭遇歷史上罕見的旱災,村委會及時組織了抗旱,但因為沒有水源,播種晚稻的季節已過,要求村里幫助農民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保證農民收入。”
“村里旱情大不大,都改種了什么?”胡錦濤關心地問。
“全村700畝地,由于旱情一大半晚稻未種下。村里主要選種大豆、紅薯、蔬菜等旱秋作物,以彌補一些損失。”
“今年旱情影響了生產,要積極幫助群眾克服困難。這關系他們今年的收入,一定要高度重視。”胡錦濤叮囑當地干部。
村支部活動室的專欄上,貼著黨員照片和黨員幫扶對象姓名、幫扶目標、幫扶措施等內容。村支書楊海燕介紹,為幫助村民致富,支部組織了一批先富黨員,對口幫助那些收入不高的農戶,實行幫扶責任制。
看到專欄上村支書負責的3戶聯系戶的情況,胡錦濤說:“你是支部書記,負責幫扶3家農戶,這個做法好。”胡錦濤一一了解幫扶對象的情況。得知第一戶有勞力,但缺少資金和技術,楊海燕為他擔保貸款5000元,幫助他創辦了小型碾米廠后,胡錦濤說:“這樣的幫扶很實在。幫扶就是要講究實效。”
接著,胡錦濤來到村級社區服務中心。這個中心是村委會為強化村級服務功能,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創辦的。
“最近有人求助嗎?”胡錦濤問值班員。
“前段時間干旱,有村民打電話要求幫助修理灌溉設備,我們通知懂機械的志愿服務者幫助解決了故障。”
“這種做法好。基層黨組織關心群眾生活,從為群眾排憂解難、提供服務著手,創新工作方法,這樣才會受到群眾的歡迎。”胡錦濤對他們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努力幫助群眾致富奔小康
老區如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老區人民如何更好地致富,是胡錦濤最關心的問題。他就這個問題在老區進行了深入調研。
“農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這是于都縣確立的發展新思路。8月29日,胡錦濤考察了李子園牛奶食品有限公司。這個企業吸納了500人就業,帶動3000農戶養殖6000頭奶牛。在察看生產線時,胡錦濤和當地干部算了一筆賬:如果4口之家養3頭奶牛,1頭奶牛純收入3000多元,養3頭奶牛的純收入就是近萬元。按照公司的規劃,如果到2005年發展到兩萬頭的規模,不僅公司會有更大利潤,還可以解決更多農戶的增收問題。當地干部表示:一定抓好這個項目,讓更多農民得到實惠。
“紅墻綠樹相映紅,橘園深處是人家。”這是贛南人民對以“豬━沼━果”為模式的生態農業的描繪。胡錦濤來到會昌縣小密鄉半逕村鐘檢娣家。1997年,她承包10畝荒山種植臍橙,并在園內建設沼氣池、豬欄,形成“豬━沼━果”的生態農業模式,所種果樹于1999年初掛果,2002年果品收入達2.5萬元,年收入4萬元左右。
在興致勃勃地察看臍橙園、沼氣池和豬欄后,胡錦濤和鐘檢娣一家攀談起來。聽說鐘檢娣的兒子是農校畢業生,胡錦濤笑著說:“你們家有獨特優勢。懂科學,這是致富的一個重要條件。”
鐘檢娣說:“我是一名黨員,光自己富不行,還幫了兩戶。縣里正開展親民為民富民活動,村里黨員都在這樣做。”
“看到你們富起來,并幫助群眾致富,我很高興。黨在農村的政策說到底就是要讓農民富起來。從你們家的情況看,農民要富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艱苦奮斗。”
老區生氣勃勃的發展景象,老區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給胡錦濤留下了深刻印象。胡錦濤叮囑當地干部:“一定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從實際出發,發揚黨的優良革命傳統,真心愛民,一心為民,誠心富民,走出一條能夠加快農村發展、實現農民致富的發展道路,讓老區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讓老區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