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30日電 人民網30日刊載了經濟學教授張銳的一篇文章,題為《“非典”與中國經濟迷局》,F將此文轉載如下:
2003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9.9%的高位增長讓世界為之擊掌,但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卻將中國人從收獲的幸福中拉了出來。不僅如此,至今仍在蔓延的SARS病毒正在無情地吞噬著中國經濟的健康肌體,高速行駛的中國經濟列車也因此在春天遭遇到了寒流。
宏觀經濟充滿變數
盡管我們不同意“非典”引致的災難將大于伊拉克戰爭的說法,但我們可以肯定少數經濟學家所作的判斷“非典不會改變經濟增長態勢”、“非典不會感染中國經濟”都大大低估了“非典”的沖擊力量。
從現在看來,兩個方面的因素使今后一段時期的宏觀經濟前景罩上霧水。首先,“非典”持續時間的長短直接決定著對經濟的損害程度。所羅門美邦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于對多長時間才能控制疫情的預期充滿不確定性,特別是中國內地及香港,導致對經濟后果的預估本身也充滿不確定性。所羅門美邦設想了疫情能相對較快得到控制的情形。假設一,疫情在今后一個月內得到控制。假設二,香港和中國的受災地區(廣東、北京、上海、福建、山西,約占GDP的50%)為期5個星期的服務需求減少15%!盎谏鲜黾僭O”,所羅門美邦在其報告中指出,“2003年香港GDP將損失1.3個百分點,中國GDP損失0.3個百分點。”JP摩根大通稱,如果非典延長到八九月,可能中國全年的經濟增長率會下降1.5到2個百分點。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支持經濟長期增長的公眾信心受損程度。正如許多經濟學家所指出,目前SARS的危害性已經超過了事件的本身,“非典”的影響并不是疾病的傳染,而是恐慌的傳染。今后一段時間,疫情的傳播范圍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感染和死亡人口數目等都會加重或削弱人們的心理恐懼程度,從而影響著公眾對經濟的預期。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日前發表的一個專項調查報告指出:“非典”和“九一一”事件類似,是一種安全隱患,對人們的心理會造成較為長久的影響,危機過后也會在人們心里留下較長時間的后遺癥。因此,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要更為持久。
旅游產業掉入冰窟
同樣是來自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調查結果:
——對北京20家四星級以上的星級賓館進行的調查表明,4月份以來,這些賓館的入住率較2002年同期下降了30%,其中,6家以商務客人為主的五星級賓館的入住率較2002年同期下降了50%。
——對48家總部在美國、日本、歐洲的跨國公司的電話訪問發現,這些公司已明令禁止其員工到中國旅行,這些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運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禁令何時取消,尚不得而知。
——對北京50家企業的調查表明,這些公司中已有36家采取措施減少國內商務旅行。而在這36家中,僅過去的半個月,取消的旅行人次就達預定計劃的46%。
——對160位北京居民的訪問表明,這些居民中,已有72%通過取消旅行計劃、減少購物或聚會活動,以應對非典。
盡管這些數據由于樣本的原因而不具統計價值,但從這些數據及相關的情況出發,我們不難斷言,非典對旅游業形成的負面影響已是昭然若揭:在我國旅游大省、也是疫情最嚴重的廣東省,自從世界衛生組織(WHO)于4月2日警告旅客和商人不要前往中國廣東省旅游以來,已有超過50%的旅行團推遲或取消了廣東的行程。在北京,中國國際旅行社在過去一個月中記錄的入境旅游行程取消及延后的數量已達1萬例,中青社取消了7000人次,兩者合計直接經濟損失已達5000萬元。在香港,3月份本來應該是香港旅游業的黃金時期,但由于非典型肺炎的影響,一些國家勸喻國民暫時不要到香港旅游,且許多大型會議也一再延期甚至取消,致使到港游客顯著下降。據有關統計,入港的旅客近期已減少70%。所羅門美邦認為,若非典型肺炎持續兩個月,旅游業收益的損失,將會使香港經濟損失26億元,但若事件持續至年底,則其影響可能會增加至115億元。在國內旅游方面,我國國民也由于對非典型肺炎的恐慌而減少或取消了外出的計劃,而“五一”長假的取消更令占全年旅游收入40%左右的黃金周風光不再。
航空運輸雪上加霜
“9.11”事件以來,全球航空業一直處于蕭條之中,最近由于美伊戰事的拖累再次面臨嚴峻的危機,世界主要航空公司紛紛宣布裁員或削減航班,使香港的航空業也遲遲未見起色。在一個多月以來SARS的襲擊下,香港的航空業的收入已隨著旅游業快速下滑。4月6日一天,香港取消了90個進出境航班,占當日航班總數的17%。4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內又取消了約300個航班。香港國泰航空公司已宣布,從4月中旬直至5月31日,該公司每周將削減47個航班,從而將乘客運力減少4%,其一天的損失是30億美元。新加坡航空公司、澳洲航空公司和其它一些受到沖擊的航空公司等都已經減少了40%的航班!拔覐奈匆娺^亞洲的飛機航班像本周從雅加達飛往香港的航班那么空”里昂證券的策略師克利斯托夫·伍德在一份名為《貪婪與恐懼》的報告中寫道。
與香港航空業遭受的打擊類似,一方面由于此次肺炎事件的傳播與航空有關,另一方面出于對肺炎的恐懼而減少外出,國內航空業也備受煎熬。許多航班被迫取消,航班乘客數量減少,使航空業的收入直線銳減。按照里昂證券航空業分析師的估計,今年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的利潤將損失15%~20%,而東方航空公司將損失更多,約為20%~25%;同時與航空相關的機場等相關行業也會遭受損失。
餐飲零售每況愈下
由于“非典”傳播的主要媒質是空氣,這迫使人們減少外出次數,尤其減少進入防范措施不嚴格的公共場所,大型的購物場所就是主要的回避對象。這種現象在大城市中的超大型商場表現將會比較明顯。因為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不大,因此滿足人們生活必需的小型超市所受到的影響較小。自疫情發生以來,廣東的餐飲業零售額呈逐月下降的趨勢,1、2月份分別為83.42、80.04億元,3月份更降至65.46億元,與去年3月相比只增長7.1%,增速回落4.7個百分點。一季度全省累計實現餐飲業零售額228.83億元,同比增長10.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3個百分點。在香港,近期餐飲業收入減少約40%。同時,非典型肺炎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信心,從而加重了對餐飲、零售等服務行業的影響,因此在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非典型肺炎對香港的旅游、餐飲、及零售業來說是雪上加霜。高盛估計,如果消費和旅游支出以目前的速度下降,香港每星期約損失17億港元,或每月損失70億港元。
對外商務陰云密布
旅游等服務業受到的沖擊應當說只是一個先兆,在此之后,將是貿易,再接下來是投資。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將按人流、物流、資金流相繼減少的鏈條傳遞。在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眼中,我國已經成為了疫病流行區,國民被告誡不要到中國旅游或出差,從而導致一些在我國舉行的重要國際會議和商務活動被取消或推遲,原定于4月2日和3日在上海浦東香格里拉飯店舉行的2003基金世界中國年會、4月14日至15日世界經濟論壇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商務峰會等均因肺炎疫情而推遲。這些會議的推遲不僅我國蒙受一部分經濟損失,而且還會使人們對中國的生活及生態環境產生懷疑并進而推遲或取消更多的商務活動,影響我國外經、外貿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實際上,在4月15日至4月20的廣交會上,一共只有來自164個國家和地區的16400多位客商與會,與去年春季廣交會到會客商逾12萬人,出口成交額168億美元比較,均有大幅下降。而由于瑞士政府禁止香港商人進入,香港代表團無法參加在巴塞爾舉行的世界珠寶及鐘表展覽會。珠寶和鐘表是香港本地生產并出口的最大商品,年銷售額400億港元(約25%的訂單來自巴塞爾展覽會)。據香港貿發局估計,因展覽遭拒,香港方面的直接損失達5000萬元,珠寶及鐘表業全年訂單因此減少兩至三成,間接損失可能超過100億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稱,如果疫情能在六七月前平息,今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將比預估減少約100億美元,外商投資將減少約10億美元。
讓“非典”走開
非典型性肺炎的疫情發展至今誰也始料不及。小小SARS病毒,已經演化為全球化時代對人類經濟的一次重大挑戰。對于這樣的自然災害,即使是該病原發于我國,我們也沒有任何可自責或者愧疚之處,在歷史上,席卷歐洲的“俄羅斯流感”、“西班牙流感”,以及“亞洲流感”、“香港流感”等帶來的巨大災難與目前非典的形勢無法比擬,其它的例子不必多舉——沒有國家或者政府需要對這種自然災害的出現負責,我們完全可以正視我們所遇到的問題。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有效地應對這一嚴峻的自然大疫和公共危機。
每一次危機的發生和處理都是對政府的一大考驗,也是對政府危機管理的制度創新的一大推動。為了減輕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必須采取切實措施迅速有效地控制非典疫情。目前有兩個方面尤其值得警惕,一是要盡量防止非典向廣大農村擴散,否則衛生狀況差、醫療條件落后的農村將可能遭受沉重打擊;二是要嚴防其它自然災害例如水災的并發,及早制定應對災害并發的預案。政府危機處理系統對后發形勢應有充分的估計,處變不驚,審慎應對。
危機時刻我們必須充分發揮中央財政的作用:第一,公開宣布所有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的費用完全由中央財政承擔。這樣從根本上杜絕患者、醫院和地方政府由于經濟上的顧慮和困難而產生的延誤,確保最快切斷每一例可能的傳染源。第二,根據疫情的嚴重程度,給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補貼,這樣可以防止由于非典而影響到各級財政的其它公共開支,避免由于其它公共開支減少而造成經濟的進一步下滑。第三,國家可考慮發行公共衛生國債,用于非典的防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國的公共衛生水平,另一方面也可拉動經濟的增長。
為了援助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旅游和交通等行業,新加坡政府目前推出了總值2.3億新元的援助配套,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該配套包括:旅游業、零售業、酒店及餐飲業的商家將獲得2000新元的地產稅回扣,同時還可享受其余地產稅的10%回扣,中小企業可向政府申請過度性貸款,各貸款企業可獲得的透支額最高達10萬新元,等等。生產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新加坡政府的“戰時”經濟主張同樣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