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多方聚力共促阿爾茨海默病早診早治
中新網北京3月31日電 (記者 李純)在近期于北京舉行的一場媒體圓桌會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神經疾病中心常務副主任唐毅指出,對于阿爾茨海默病而言,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關鍵,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會導致記憶力和其他認知功能逐漸衰退的致命性疾病,占老年期癡呆的50%至70%,也是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目前,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就診率為28.6%,輕度認知障礙就診率僅為2.8%。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是疾病的中晚期,錯失了獲得早期診療的機會。
同時,阿爾茨海默病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有研究顯示,2015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年總費用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7%,達1.1萬億元人民幣。據推算,到2030年,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社會經濟成本將達到3.2萬億元,在2050年將達到11.9萬億元。
有觀點認為,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和病理研究的迅速發展,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迎來了新的曙光。但是建立一個完善的應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生態系統,提升早期診療水平,依然任重道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最迫切也是最可行的第一步。
在唐毅看來,目前我國的阿爾茨海默病診治存在“四低兩少”的問題。“四低”是指對該病的識別率、就診率、診斷率、治愈率低。有研究顯示,只有20%到30%的患者能夠及時主動就診,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只有不到2%的患者會主動就醫。約36%的患者在第一次就診時能夠準確診斷,其余患者仍需要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就診才能得到較準確的診斷。
“兩少”則是指專門從事認知障礙疾病診治的醫生和記憶門診數量少。2021年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約有10萬名神經內科醫生,其中診治認知障礙疾病的??漆t生約為2000人,且基本是在大城市的三甲醫院。2020年的統計顯示,全國三甲醫院中,不到10%的醫院專門設有記憶門診。
如何實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早診早治?唐毅認為,突破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技術方面的突破。目前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檢測技術,各方都在積極探索,特別是生物標記物和血漿標記物等技術的研發?!拔覀兎浅F诖軌虮M快取得突破,并且獲得藥監部門的審批,在臨床上用于患者的篩查和診斷,可以極大地提升早期診斷率。”
二是提高醫生的認知。唐毅也提到,我國通過各種途徑對醫生進行了相關知識的教育,比如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指導下,認知障礙疾病??颇芰ㄔO項目于2021年啟動,在全國范圍內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目前已培訓5000多名醫護人員,超過60%來自基層。
三是建議有效的篩查診斷模式,高效、準確地篩查出能夠進行早期干預的老年患者。
此外,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不僅需要醫療層面的支持,也需要日常照護層面的幫助。上海盡美長者服務中心理事長顧春玲表示,阿爾茨海默病發展到中期,精神行為癥狀會成為診療的主要挑戰,家庭照護者面臨的壓力尤為突出。到了晚期階段,患者可能已經從失智發展為失能狀態,進一步加重了對照護的需求。家屬需要尋求更多的外部支持,包括居家護理、養老機構及社區照護體系。此外,病人家屬、照護者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心理支持。
顧春玲指出,阿爾茨海默病也有非藥物的干預方式,以及非正式照料即患者在養老機構以外的家庭中得到照護。這類患者群體需要更完善的照護方案,以提升照護者的能力。
我國有近3億的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如此龐大的群體中開展阿爾茨海默病的早篩早診早治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唐毅也表示,這需要“醫、研、產、政”各個領域的力量匯聚起來,共同應對挑戰。越來越多的人在關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這個群體,可供使用的技術、手段也越來越多?!氨娙耸安窕鹧娓?,眾多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努力,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生態圈。我相信,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一疾病?!?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