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春筍牽動華僑華人味蕾與鄉愁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一顆春筍牽動華僑華人味蕾與鄉愁
中新社記者 韓輝
三月底四月初,正是春筍上市的季節。意大利北部城市布雷西亞的種植基地里,浙江青田籍華僑王正安連日來忙著接待前來采購竹筍的客戶。
9年前,原本經營百貨生意的王正安嘗試在意大利種植毛竹。他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采訪時回憶,自己當時有兩個目標:一是讓在意大利的同胞能夠嘗到家鄉的味道,二是把竹筍這一食材推廣到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市場。
然而,想在意大利種好筍并非易事。王正安說,從研究竹筍適應當地氣候到改良土壤條件,再到培育出高品質的筍苗,每個環節都需要仔細鉆研。
“剛開始只能小規模試種,5公斤種子撒下去,僅培育出1500株竹苗。”王正安說。后來,他與意大利一家專業公司合作,開始大規模種植毛竹。經過多年耕耘,王正安如今已成為當地種筍大戶。
據王正安介紹,意大利竹農目前收入主要來自碳積分和竹筍銷售,而竹筍的消費群體仍以華僑華人為主。“隨著市場開拓,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蔬菜批發商定期來采購,這些竹筍再通過當地華人超市分銷,最快當天就能出現在華人家庭餐桌上。”
一顆竹筍,承載著華僑華人對家鄉味道的記憶。過去,許多在意大利經營中餐館的華僑,多從中國國內進口筍干或罐頭筍。既為滿足食客的家鄉味,也為慰藉游子的思鄉情。
在意大利維羅納經營中餐館的浙江文成籍華僑鄭敏通過電話告訴記者,春筍上市時,餐館日均消耗鮮筍上百斤。老鴨燉筍、酸菜炒筍、筍干燒肉等時令菜最受華僑華人歡迎,常有客人專程前來嘗鮮。
“華人超市現在賣的本地鮮筍又嫩又脆,個頭也大,跟國內的味道差不多。”鄭敏告訴記者,很多客人不光在餐館品嘗,還會買些回家烹飪地道的家鄉菜。“在意大利能夠吃到家鄉的味道,幸福不言而喻。”
對于在意大利生活多年的華文媒體人王衛平而言,最難忘的還是家鄉麗水的油燜筍。在他的記憶里,每年應季時,麗水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買些春筍做油燜筍。“這道菜對我們在海外生活的麗水人來說,不僅是舌尖美味,更是濃濃鄉愁。”
每逢春筍上市,意大利華人社區里總會掀起一股“竹筍熱”。王衛平感慨,竹筍已經成為當地華僑華人社區獨特的文化符號,嘗一口家鄉味,就少一分漂泊感。
而對于王正安來說,種筍不僅是一份事業,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希望更多人通過品嘗筍,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完)


華人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2日 16:30:38
- 2025年04月20日 17:58:31
- 2025年04月16日 00:53:57
- 2025年04月15日 11:27:48
- 2025年04月11日 13:59:51